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心梗后心功能的影响,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干细胞在缺血缺氧作用下分泌的细胞因子,探索旁分泌机制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取8周龄SD大鼠的胫骨及股骨无菌条件下分离骨髓,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取第3代干细胞,用终浓度20umol/LBrdU标记72h,备用。采用开胸结扎前降支建立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组,SD大鼠2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建模成功2周后经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00ul;B组:DMEM/F12组,结扎前降支,2周后经尾静脉输注无血清培养基200ul;C组:MSCs组,建模成功2周后经尾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200ul;D组:条件培养液组,建模成功2周后经尾静脉输注条件培养液200ul;各组于心梗前、心梗后、移植后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移植后4周获取动物心脏,并通过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计数不同组动物新生毛细血管密度,TTC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采用BrdU免疫组化检测归巢到心肌内干细胞, ELISA法对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细胞因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1)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梗前后心功能:与A组、B组比较, C组、D组移植后4周LVEDd、LVEDs、EF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2)SD大鼠心梗后梗死面积检测:与A组、B组比较,C组、D组,梗死面积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比较:C组、D组和A组、B组比较,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Ⅷ因子免疫组化检测各组新生血管密度变化结果显示,C组、D组新生血管明显增多,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BrdU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组观察到归巢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D组均未发现;(6)ELISA检测到干细胞培养液中含有VEGF、bFGF、IL-6而不含有IL-10、IL-2。.结论: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心肌毛细血管新生,抗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心梗大鼠的心功能,可能是由于含有VEGF、bFGF。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IL-6,其可能参与抑制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