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句丽是东北亚地区的古代民族和政权之一。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国,邹牟王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筑尉那岩城(后改称丸都城或丸都山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今朝鲜市区内)。公元668年高句丽灭国。在今日中国吉林、辽宁两省的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仍保留着大量的高句丽文物遗迹。中国和朝鲜在历年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出土了一大批高句丽时期的文物,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还有许多建筑用的砖、瓦和瓦当。本文以集安出土的高句丽瓦当作为研究对象,讨论瓦当纹饰的艺术渊源,进一步探寻高句丽瓦当的产生、发展、演变和传播途径。 集安高句丽瓦当的发现与类型。自1877年(光绪三年)好太王碑发现以后,不断有京师拓碑人前来捶拓碑文,同时将发现的高句丽时期的砖瓦和瓦当带回,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二战以前中外学者曾经到辑安考察,发现并著录了一些高句丽时期的瓦当。新中国成立以后,吉林省的考古工作者经过调查发掘,在辑安(集安)发现了一批高句丽时期的瓦当。根据瓦当上面的纹饰,可以分为卷云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忍冬纹瓦当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瓦当中还可以根据文字状况,纹饰变化等分成多种样式。 集安高句丽瓦当的艺术特征与构成。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当是在西周时期,当时流行青灰色半瓦当,春秋战国之际,瓦当的数量和纹饰种类增多,到了汉代瓦当也发展到一个高峰期。瓦当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以圆形瓦当为主。纹饰极为丰富,主要有龙纹、四神纹、蟾蜍玉兔纹、龟蛇雁纹、小凤纹、三鸟纹、卷云纹、三角纹等。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瓦当,均为模印阳文,常见4字吉祥语,也有多到12字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瓦当纹饰题材减少,图案较为集中,较多的使用莲花纹和兽面纹。正是在这一时期,高句丽开始在建筑上使用瓦当。高句丽瓦当是在秦汉以来云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的基础上,结合高句丽人们所见到的此类纹饰图案加以改造,形成了高句丽的卷云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忍冬纹瓦当。分别阐述其艺术渊源和纹饰构成的特点。 集安高句丽瓦当的演变与影响。分别对高句丽卷云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忍冬纹瓦当的纹饰变化进行讨论与说明。高句丽卷云纹瓦当可以分为无字和有文字两大类,由四等分向八等分发展。莲花纹瓦当有王陵和宫殿、官府使用的瓦当。王陵上的瓦当为青灰色,莲花瓣由六瓣发展为八瓣,花瓣上的纹饰有所变化。宫殿和官府使用的瓦当为红色,由六瓣莲花纹发展为八瓣、九瓣。同时派生出柿蒂莲花纹和立莲瓣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的图案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牙齿数量,由10齿发展为12齿、13齿。忍冬纹瓦当有六枝和八枝两种,纹饰可分为纤细形、中细形和肥胖形。从中可以看出同类瓦当纹饰演变的趋势和规律。高句丽瓦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新罗、百济、日本、渤海瓦当的纹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