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云杉林分立地因子对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影响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杉矮槲寄生是多年生半寄生性种子植物,该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祁连山地区天然云杉林的主要病害,使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找出云杉矮槲寄生害的首要致病因子对有效的防控云杉矮槲寄生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选取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林场受感染的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寄主云杉树体和枝条生长受云杉矮槲寄生的影响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在天然云杉林内大面积发生和成灾的影响因子;通过调查云杉矮槲寄生在天然林不同坡位及坡向的分布特点,明确云杉矮槲寄生在不同坡位分布的规律,进一步阐述了云杉矮槲寄生对不同树龄寄主的危害特点,同时在生理水平上对不同时期、不同感病等级的云杉矮槲寄生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云杉矮槲寄生害发生的主要因子。采用SPSS软件进行云杉矮槲寄生害病情指数与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病情指数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得出影响该病害感病指数前五位的因子分别是林分郁闭度、海拔、PH值、坡度以及草本生物量,其中,林分郁闭度居首位。郁闭度在研究结果中表明,在郁闭度大于0.7以上的天然林分中云杉矮槲寄生轻微发生或未发生,而在郁闭度0.4-0.5之间,云杉矮槲寄生发生严重。因此可以得出,郁闭度和感病指数呈负相关。2、明确云杉生理指标受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影响。(1)寄主云杉在受到矮槲寄生侵染后,其表现型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矮槲寄生侵染等级由低到高,寄主云杉表型变化为针叶颜色由绿到黄,百叶重下降,新梢长度和针叶长度均缩短,产生的侧芽数增多等。当云杉矮槲寄生危害程度达到最高(4级)时,丛枝现象极为严重,树势极剧衰弱,濒临死亡。(2)寄主在受矮槲寄生侵染后,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丙二醛、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作为衡量寄主云杉健康程度的指标。其中,随着感病等级的不断升高,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增高,脯氨酸含量的趋势为持续升高,叶绿素含量含量也是逐渐减少。分析原因为,随着矮槲寄生感病等级的升高,致使寄主云杉不断地出现大量丛枝,这些丛枝为满足自身生长,与寄主之间形成竞争,源源不断的截获云杉树体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造成寄主长期处于严重失水的状态,从而使得寄主养分亏缺,细胞受损、细胞膜遭到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寄主被截获了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长期受到干旱胁迫导致其树势不断下降,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受损,从而出现以上表型上的一系列变化。3、明确云杉矮槲寄生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下云杉矮槲寄生种子在半阴坡和半阳坡的种子保存率均在50%以下,且随着感病等级的升高,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半阳坡种子保存率均高于半阴坡,表明云杉矮槲寄生虽然通过种子弹射传播,但它在自然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较低;不同感病程度矮槲寄生的种子萌发率小于30%,且半阳坡的种子萌发率高于半阴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与实地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即在门源县仙米林区,云杉矮槲寄生的危害程度半阳坡明显高于半阴坡。从自然保存率到种子萌发率,云杉矮槲寄生均呈现出较低的趋势,这也证明了云杉矮槲寄生种子的侵染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
其他文献
我国国土幅员广阔,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食用菌资源。我国是最早识别、利用食用菌资源的国家之一。自国家兴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由于国力所限,如何可持续地利用集体
植物专类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植物专类园不仅承担着专类植物的收集、引种驯化、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相关植物科学研究任务,而且也是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