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瑰宝,由于其传承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导致其具有变异性和脆弱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容易造成濒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如何有效的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出影响濒危原因显得更为重要。近些年,我国非遗旅游开始飞速发展,但是也涌现出较多的问题,使得非遗资源遭到了破坏,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注意。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利用的协调问题上,如何在保证非遗原真性的同时增强旅游活化利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从保护濒危度和利用活化度视角出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非遗特征,构建非遗保护濒危度和利用活化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陕西省国家级非遗为实证研究对象,在非遗保护濒危度和利用活化度模型指导下,进行IPA分析,构建陕西省非遗旅游利用模式,为非遗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意义。本选题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本选题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危度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选取确定5个综合层指标、19项项目层指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危度评价体系构建的权重分布情况如下:传承情况所占权重最大,自身价值处于第二位,文化变迁居于准则层第三位,技术升级和自然环境分列第四、五位。随后对陕西6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打分,评估结果大致可以分列为三级:高濒危、中濒危、低濒危。(2)本选题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活化度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5个综合层指标,12个项目层指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活化度评价体系构建权重分布情况如下:活化资源基础所占权重最大,活化传承情况所占权重第二位,活化环境质量排在第三,活化资本投入、活化政策保障并列第四位。随后对陕西6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打分,评估结果大致可以分列为三级:强活化、中活化、弱活化。(3)基于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濒危度和利用活化度上的打分结果,对陕西62项国家级非遗进行IPA分析,得出共有17项位于第一象限——继续努力区,有12项位于第二象限—一顺其自然区、有18项位于第三象限——低优先改进区、有15项位于第四象限——重点改进区。(4)根据IPA分析得出的四种情况,总结陕西非遗旅游利用模式,分别为主题深化利用模式、分层保护利用模式、原真保护利用模式、主因激活利用模式,并对每种模式利用方式举例说明。本选题研究上的创新点是基于非遗特征,构建保护濒危度和利用活化度评价模型,将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此外基于保护濒危度和利用活化度视角,构建陕西非遗旅游利用模式,并进行举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