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和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核转移因子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36只,体重180-20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按照随机原则,选取24只,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为2周、4周、8周对照组,其余112只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2周、4周、8周模型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每组不少于8只)。造模采用2%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53mg/kg(PH4.2的0.1mol/l枸椽酸缓冲液配制),将其注入腹腔进行干预。观察给药后2周、4周、8周大鼠行为特征、血糖、体重、神经传导速度、痛阈情况的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核转移因子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多饮、多食、多尿、毛色暗黄无光泽,行动迟缓,蜷卧弓背等,各给药组大鼠状态优于模型组,其中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和西药强的松组大鼠状态改善较为明显。2.模型组、各给药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提高(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水平有降低的趋势(P>0.05)。3.模型组、各给药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水平有明显的减轻(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体重缓慢增加,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4.模型组、各给药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升高(P<0.01)。5.模型组、各给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提示PDPN造模成功;2周时,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强的松组大鼠痛阈值与同期模型组比较降低(P<0.05);4周、8周时,各给药组较同期模型组大鼠的痛阈值显著下降(P<0.01),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和蓣皂苷高剂量组相比较,同期的大鼠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强的松组较同期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大鼠的痛阈值升高(P<0.05),强的松组较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大鼠的痛阈值降低(P<0.05)。6.正常组:分别在实验2W、4W、8W后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的排列均匀、有秩序、成束排列,纤维与纤维之间严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观察到呈紫红色的轴索在每一条神经中间出现。在轴索的外面可见到呈现蓝色的Schwann细胞核,外形呈长圆型。模型组:分别在实验2W、4W、8W后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的纤维排列不均匀,杂乱无章,较分散,出现数量下降、结构不清晰、形态不规整等变化。在一部分神经当中,能够看到神经出现肿胀,神经纤维之间的缝隙增大,随着时间的增加,这样的变化逐渐加强,2周<4周<8周。2周时,有髓神经可见细小的损伤变化(见附图4);4周时,可以看到有髓神经纤维的排列不均匀,杂乱无章,有的神经纤维密度不均匀,有的轴索出现收缩(见附图5);8周时,可以看到有髓纤维的排列更加散乱无秩序,脱鞘、密度不均匀更加严重,大多数轴索都萎缩变细,严重的消失不见,同时雪旺氏细胞核减少(见附图6)。各给药组:采用STZ造模之后,各给药组大鼠的坐骨神经也产生相似的病理变化,不过随着时间的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大鼠治疗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强的松组)的损伤程度,显著降低,可以看到神经细胞的排列渐渐紧凑规则,肿胀程度降低,在神经纤维四周,可见散在的雪旺氏细胞核,轴索变的清晰可见。在治疗组之间,高剂量组的效果显著,强的松组其次,低剂量组效果最弱,3个治疗组改善效果排列如下:2<4<8周。(见附图7)。7.和正常组相比较,造模组大鼠坐骨神经中核转移因子NF-κB蛋白表达,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的NF-κB的表达,在2周的时候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8周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表达明显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周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各治疗组之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NF-κB的激活起到抑制作用;病程不断延长时,各治疗组NF-κB表达具有下降趋势。结论: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可提高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痛阈值,对受损的坐骨神经起到保护的作用,延缓神经损伤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