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氧化物薄膜离子调控的相变和物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16943352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金属氧化物属于强关联电子体系,其材料内部的晶格、电荷、轨道、自旋相互耦合产生了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如超导、巨磁阻效应、金属绝缘体转变、磁有序等。近年来,随着材料离子调控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控制材料中离子的转移进行调节。因此,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而言,离子也应看作决定材料物理性质的一个自由度。对材料进行离子调控,不仅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而且,控制离子转移的过程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用途。在自然界中,钴元素的价态丰富,这也为在钴氧化物实现离子调控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条件。因此,钴氧化物也被认为是研究过渡金属氧化物离子调控的突破口。本文以钴氧化物作为范例,分别利用电流效应、退火和离子液体门电压三种方法对材料进行离子调控。获得的主要结果包括:1. 利用电流效应和温度循环相结合在薄膜中实现了局域的氧缺陷调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应变依赖的氧缺陷调控手段。实验结果显示,在连续的循环输运测试下,(011)-La0.7Sr0.3Co O3/Pb(Mg1/3Nb2/3)0.7Ti0.3O3薄膜的电输运性质逐渐由金属行为转变为绝缘体行为。这表明薄膜中Co离子由+4价向+3价转变,使Co4+/Co3+比例下降,进而导致薄膜输运行为的转变。高分辨TEM研究发现,薄膜中产生了局域的氧缺陷,从而导致Co4+/Co3+比例下降。进一步的电输运实验表明,薄膜中局域氧缺陷的产生源于电流效应和温度循环的协同作用。此外,通过与块体的循环输运测试结果对比,发现薄膜中氧缺陷的产生高度依赖于应变。利用电流效应和温度循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精准调制氧缺陷,这项工作为新型高效固体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新机遇。2. ABOx体系中A位离子和O离子的转移在诱导或提升材料功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而B位阳离子直接决定着材料的物理性质。我们利用真空热退火手段,首次在La0.7Sr0.3Co O3薄膜中实现了O离子和B位阳离子的协同迁移。薄膜中O离子和B位阳离子的协同迁移,使薄膜发生从钙钛矿结构La0.7Sr0.3Co O3到钙铁石结构La0.7Sr0.3Co O2.5再到单层钙钛矿结构La1.4Sr0.6Co O4的连续三相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球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吸收谱(XAS)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的结果表明,B位Co离子沿着钙铁石结构的Co O4四面体子层迁移出晶格框架,并以单质团簇的形态镶嵌在薄膜中。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对Co离子的氧化态分析表明,A位La元素的掺杂降低了Co O4四面体子层中Co离子的价态,从而有效降低了Co-O键的强度和Co O4四面体子层的内聚能。随退火温度的升高,Co O4四面体子层中的Co-O键发生断裂,形成Co离子转移通道,进而导致O离子和Co离子的协同迁移。与此同时,双离子的协同转移也导致了Co离子3d电子的重新排布,使材料性质从铁磁金属态转变为亚铁磁绝缘态再转变为铁磁绝缘态。本项工作首次将可调控的离子种类由A位离子和O离子拓展至B位离子,并实现了连续的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为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在离子电子学、电催化、离子电池等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思路。3. 离子液体门电压调控已经成为了调控材料性质的重要手段,提升其室温下的调控效率成为了离子液体调控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利用面外拉应变,大幅提升了离子液体对La0.7Sr0.3Co Ox薄膜钙铁石-钙钛矿结构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在室温下的调控效率,并在La0.7Sr0.3Co Ox/La Al O3薄膜上实现了(钙铁石-钙钛矿)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的可逆调控。将不同面外拉应变的钙铁石结构薄膜作为初始样品,并对其进行离子液体门电压调控。发现当栅极电压为-3 V时,所有薄膜均转变为钙钛矿结构。当栅极电压变为+3 V时,离子液体对薄膜的调控效率随面外拉应变的增大而提升。XAS结果表明La0.7Sr0.3Co Ox薄膜在钙钛矿结构时,氧缺陷浓度随面外拉应变的增大而增大。面外拉应变会降低氧缺陷的Gibbs自由能,进而有助于钙钛矿结构向钙铁石结构的转变。伴随着离子液体门电压对La0.7Sr0.3Co Ox/La Al O3薄膜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的可逆调控,薄膜也经历了从亚铁磁绝缘态到铁磁半导体态的物理性质的可逆转变。这项工作通过引入面外拉应变大幅提高了离子液体门电压在室温下的调控效率,对离子液体门电压这一离子调控手段向更多材料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4. 钙铁石结构钴氧化物因其拥有一维氧缺陷通道而在催化领域具有重要潜在应用。然而其氧缺陷通道在面内方向排布,这大大限制了该材料的催化效率。我们在先前研究认知的基础上,利用真空退火手段,全面系统地研究了La0.7Sr0.3Co Ox薄膜钙钛矿-钙铁石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过程中晶格结构和物理性质的演变规律。发现了钙铁石结构La0.7Sr0.3Co O2.5薄膜一维氧缺陷通道方向由面内转向面外的实验证据。分析发现,La0.7Sr0.3Co Ox薄膜的钙钛矿-钙铁石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主要发生在350至400℃退火温区内。伴随着这一退火温区内的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薄膜的电阻也发生了近两个数量级的陡增。同时,薄膜在低温下的饱和磁化强度伴随退火温度的上升呈现缓慢的增大趋势。XRD结果显示,当退火温度升至500℃时,La0.7Sr0.3Co O2.5/LaAlO3中的一维氧缺陷通道的排列方向由面内转向面外。进一步分析表明,当温度为500℃时,面内压应变能够使Co O6八面体顶点位置氧缺陷的Gibbs自由能与赤道面位置相当,Co O6八面体顶点位置开始产生氧缺陷,从而实现了La0.7Sr0.3Co O2.5薄膜氧缺陷通道排列方向向面外的转变。这一发现对提升拓扑学相变(topotactic phase transition)材料氧化还原催化效率、控制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等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非晶结构物质(科学术语又称为玻璃)是构建我们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对应的稳态晶体,它在磁、热、力、光、电等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性。根据热力学关系,非晶物质具有更高的自由能,因此它时刻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其性质随着时间不断改变,演化方式与所处环境和热历史密切相关。研究非晶物质的演化行为,对理解其非平衡本征特质以及材料的开发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其无序结构的复杂性和宏观性质的非稳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表征材料微观结构强有力的工具。带有球差校正(aberration-corrected)的透射电镜更是因其出众的原子级分辨率、能直接探测材料中元素种类和价态而获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在最近20年里,球差校正器(aberration corrector)的发明和改进使透射电镜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关键性的提升,目前电镜的横向分辨率已经小到几十皮米,可与原子直径相比拟。值得关注的是,扫
近年来,二维材料和有机分子被视为是构建未来纳米尺度电子元器件的理想载体。自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剥离以来,我们发现它具备许多优异的性质,如: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良好的透光率、超高的杨氏模量、室温量子霍尔效应、魔角超导转变等,这些极大地鼓舞了研究者们对二维材料的深入探索。自石墨烯之后,碳族其他元素的单组分二维材料(硅烯,锗烯,锡烯等),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二硫化钼等)相继被发现。这些新型二维
多价态的钙钛矿过渡族金属氧化物(ABO3-x)因其关于氧的化学计量学迷人的物理性质而受到了持续的关注。通过调节钙钛矿氧化物中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过渡金属的氧化态、金属-氧-金属键角、以及总的载流子浓度能够被改变,为调控钙钛矿氧化物中磁性、铁电性、超导性等提供了途径。精准的控制钙钛矿氧化物中氧的非化学计量学的能力至关重要,也构成了可逆控制其物性的先决条件。钙钛矿氧化物中氧的非化学计量学与其晶格中
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量子效应与物理性质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一维半导体Ge纳米线,因具备高的空穴迁移率、低的超精细相互作用,高的朗道g因子以及与硅兼容等优点,使其在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及基于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硅基拓扑量子比特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采用传统的气-液-固生长方法得到的Ge纳米线存在金属污染、转移以及排列的问题,而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生长面内且有序排列的Ge纳米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几种插层铁硒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基本物性,探索了插层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情况,以及其对材料电子结构和基本物性的影响。我们设计合成了几种电子和空穴掺杂的铁硒基超导体,取得了以下进展:首先,借助溶剂热的方法,我们将体积较小的碱金属锂与1,2丙二胺分子共同嵌入到了铁硒层间,成功地在Lix(1,2-C3N2H10)0.37FeSe体系中实现了连续大范围(0.06~0.68)电子掺杂调控,其超导电性
本论文的目的是在过渡族金属低维化合物中探索新型磁性材料,主要对几种准一维和层状的铬硫族化合物及铬砷族化合物进行制备和物性表征。实验上,首先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获得新化合物的粉晶样品并确定其晶体结构,而后采用助熔剂法生长新物相的单晶并对其性质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Rb2Cr Se2,并对其结构和磁学性质,尤其是1/3磁化平台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该化合物在结构
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和表面扩散行为对其实际应用和器件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实验表征技术还无法精确地给出纳米颗粒在高温下的结构演变过程及其在表面的扩散机制。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纳米颗粒的融合是一种自下而上加工微纳米电子器件的方法,随着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在原子尺度理解纳米颗粒的融合机制十分重要。本论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原子精度上研究了纳米颗粒及其阵列的熔化行为、在固体表面的扩散机制及其在
驱动蛋白是细胞内通过水解三磷酸腺苷在微管上持续定向运动的双头分子马达,在细胞内货物的运输及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分子马达关键性的问题是其化学力学耦合机制,对其研究有助于生物物理学的发展。自从驱动蛋白被发现以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手段研究了驱动蛋白的动力学特性,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解释驱动蛋白的运动机理,研究人员提出了驱动蛋白的传统运动模型,认为驱动蛋白运动的动力来自于颈链对
石墨烯(graphene)的成功制备,为人们研究其它二维晶体材料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Cs)是继石墨烯之后的新型二维晶体材料。二维TMDCs材料丰富的晶体结构(T相、H相、T’相等)与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了诸如二维磁性、能谷电子学、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伊辛超导等新颖物理现象的出现。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