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自从Buonocore在1955年提出酸蚀技术以来,多种树脂可以直接粘接在牙面上的概念促进了口腔领域的发展,包括正畸托槽的直接粘接。但是临床上经常遇到托槽脱落的问题,常常是由于托槽受到不合适的力量或粘接技术的失败而造成的。其结果是,一定数量的托槽必须在正畸复诊时重新粘接。本实验的目的是在模拟临床应用的实验条件下,考查重复粘接时粘接剂在人牙釉质和金属托槽之间的抗剪切强度以及对托槽脱落后牙面上粘接剂残留的评估。 方法 挑选正畸治疗患者需要拔除的上颌前磨牙(双尖牙)40颗,随机分两组,每组20颗。依厂家说明进行粘接,用37%的磷酸酸蚀15秒,京津釉质粘接剂组的20颗牙齿用小毛刷在牙面上涂AB液、混匀,按1:1比例调拌AB膏涂布在托槽底板上,而在单组份粘接剂组的20颗牙面上,20个托槽底板上涂一薄层偶联剂,进行冷热循环处理以摸拟实验,在0°(冰水混合物)~55°(恒温水浴箱)之间循环,每次循环时间1分钟,即0°(30S),55°(30S)循环1200次后检测抗剪切强度、ARI的评估,然后在30分钟内去除托槽上的粘接剂,进行第二次粘接。按同样的方法,粘接/去粘接重复三次,分别用实体显微镜(7倍)在落射光下统计托槽脱落后釉质表面残留的两种粘接材料量,折算成粘接材料残留指数,折算方法: 3——表示牙面釉质上全部残留粘接材料,且粘接剂表面有托槽底板压痕。 2一表示牙面釉质上残留粘接材料大于粘接面积的50%。 1一表示牙面釉质上残留粘接材料小于粘接面积50%。 0一表示牙面釉质上无残留粘接材料。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种粘接材料的抗剪切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秩和检验(Kruskal-SailiS法检验)对两种材料残留指数进行比较。 结 果 两种粘接剂3次重复粘接的抗剪切强度:京津釉质粘接剂、单组份粘接剂首次粘接最大,平均抗剪切强度为 15.16 t 3.37MPa。10.55。4.30Mpa;京津釉质粘接剂、单组份粘接剂二次粘接抗剪切强度为 12.02。3.73Mpa、7.19。3.54Mpa;京津釉质粘接剂、单组份粘接剂三次粘接抗剪切强度为 11.99。3.62MpaJ.02。3.68Mpa。京津釉质粘接剂、单组份粘接剂第一次粘接抗剪切强度分别大于第二次、第三次f值都小于0.05。而第二次与第三次粘接间的抗剪切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河>0。05人两种粘接剂常规粘接、再粘接时,粘接剂断裂的部位相同,都在粘接剂内部,而第三次粘接时,差异有显著性河<O.05人 结 论 二.大体上来说,京津釉质粘接剂和单组份粘接剂在3次重复粘接时的抗剪切强度均在临床允许低限O.9-7.8 Mpa)以上或之间。 2.两种粘接剂均是首次粘接时抗剪切强度最大,二次和三次间无区别,这种变化可能与牙面形态的改变有关。 3.在本实验条件下,单组份粘接剂重复粘接的抗剪切强度小于常用的京津釉质。 4.京津釉质粘接剂随着粘接次数增加/RI记分不变,多在粘 ·2·接剂内部断裂,而单组份粘接剂随着粘接次数增加/RI记分逐渐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