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1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中国平均每年脑卒中发病率增加12.12%,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中40%以上会出现脑卒中再发,可知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再发风险极高,并且脑卒中再发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与再发次数呈正相关。目前研究已证实,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药物和措施能有效减少脑卒中再发事件的发生,但由于每个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卒中类型不同,每个患者间再发危险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预测量表来预测卒中患者的再发风险,以便分层管理不同的患者,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目前在欧美卒中人群中广泛使用的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 ESRS)是用来预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再发风险,但仍有被评定为低风险的患者,出现缺血性事件,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良ESRS以提高预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能力。随着脑血管影像学评估的不断进步,研究发现血管狭窄与脑卒中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评估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近期再发的ABCD2评分联合脑血管影像学评估能够更好地预测此类患者的再发风险。因此,我们计划使用我院的病例探索ESRS联合脑血管影像学评估是否能更好地预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发风险。方法:连续收入2007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所有病例的常规病史、既往史和血生化检查结果,以及所有病例颅内外血管相关影像学检查,首先参考DSA、其次参考颈动脉超声,再次参考CTA或MRA,对患者血管进行评估。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四类:血管无狭窄、轻度狭窄(血管狭窄<50%)、中度狭窄(血管狭窄≥50%,但未闭塞)、血管闭塞。在ESRS基础上联合血管评估组成2种新的模型。第一种为10分制模型(ESRS10):在原来的Essen卒中风险评分体系上加上血管评估,血管狭窄≥50%=1分,血管狭窄<50%=0分,总分为10。第二种为11分制模型(ESRS11):即将ESRS10的血管评估改为,血管狭窄≥50%=2分,血管狭窄<50%=0分,总分为11。随访所有入选患者的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事件的再发和全因死亡。分别分析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与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同ESRS与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ESRS和联合血管评估的新模型(ESRS10/ESRS11)与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包用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剔出心源性脑栓塞后,共计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3名,失访60例,最终纳入有效病例263例。随访纳入患者发病后3年的终点事件,第一年出现终点事件比率为7.9%;第二年为6.9%;第三年为5.4%。2.第一年复发缺血性事件有25例,使用ROC曲线验证ESRS预测我科复发风险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667,95%CI:0.55-0.77,P<0.01,证实ESRS能够有效预测我科缺血性卒中事件再发风险。3.比较血管狭窄程度与终点事件之间关系时,发现各组间卒中危险因素的基线水平基本一致,而血管狭窄≥50%的患者较血管狭窄<50%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比率高,x2=4.856,P=0.028。3.添加血管评估后的ESRS10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7221,95%CI:0.62-0.82,P<0.01; ESRS11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749,95%CI:0.65-0.84,P<0.01,证实新ESRS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我科缺血性事件再发风险。4.将ESRS11模型和ESRS10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的进行统计学比较, Z=3.15>1.96,P<0.05,认为两种模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结论:ESRS能有效的预测我科卒中患者缺血性事件再发;血管中重度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轻度狭窄程度不能有效地反映卒中患者再发风险;联合血管评估的新模型能提高原始ESRS量的预测价值,优于原始ESRS评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