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神经活性变化对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ye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在脑卒中病人中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既往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SAP的危险因素以及脑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状态等,近年来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后自主神经活性变化与SAP的发生相关,可能参与诱导了脑卒中后的免疫抑制。   目的:   观察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免疫器官脾脏和免疫细胞变化,以及SAP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探讨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与SAP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入组的发病24小时内入住NICU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住院两周内是否发生SAP,记录SAP发生的时间及肺炎严重指数(PSI),并据此将患者分为SAP组和对照组。在卒中后第0、1、3、7、14天进行NIHSS评分、血细胞检测;第0、3、7天进行APACHEⅡ评分:第4天及第二周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定量判断自主神经功能。第1天及第14天进行洼田吞咽能力评分,并对患者脾脏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测定卒中后脾脏体积。   结果:   1、SAP发生率及其严重性:共入组63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未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后文简称为对照组)共30名,SAP组患者33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52.38%。在SAP组中,肺部感染的发生时间为入院后(2.06±1.76)天,33例SAP患者肺炎严重性指数(PSI)平均为88.81±13.1。   2、入院时基本资料: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鼻饲、血肌酐、入院时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洼田吞咽能力评分、BI指数以及入院后第一天淋巴细胞计数在SAP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吞咽功能相关的因素与肺部感染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沣FR吞咽能力评定是SAP发生独立的危险因素([OR],0.433;95%CI,0.235,0.798;P=0.007)。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当预测概率值P大于0.45时对SAP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敏感性76.9%,特异性76.9%,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0.843,95%CI0.689-0.998,P=0.003。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ratio,LR+)3.33,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0.3。将所有因素与肺部感染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后第一天洼田吞咽能力评分和淋巴细胞计数均为SAP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当预测概率值P大于0.37时对SAP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敏感性100%,特异性92.3%,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35,95%CI0.811-1.059,P=0.000。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12.99,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ratio,LR-)0。   3、临床量表评分:   1)卒中后第0,1,3,7,14天,SAP组患者NIHSS评分平均值持续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第0天:P=0.000;第1天:P=0.000;第3天:P=0.001;第7天:P=0.034;第14天:P=0.003)。卒中后第0,3,7天,SA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平均值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第0天:P=0.000;第3天:P=0.000;第7天;P=0.008)。SAP组患者第一天洼田吞咽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   2)临床量表评分与PSI相关性分析:排除年龄、吞咽功能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后,将NIHSS评分与PSI进行偏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152,P=0.676);去除年龄、NIHSS评分及吞咽功能等因素后,将APACHEⅡ评分和PSI进行偏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563,P=0.09);去除年龄、NIHS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后,将洼田吞咽能力评定与PSI进行偏相关分析,也无统计学意义(r=0.138,P=0.705)。   4、血细胞计数比较:淋巴细胞计数在卒中后第1、3、7天SAP组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第1天:P=0.0003:第3天:P=0.0187:第7天:P=0.0226),而单核细胞计数各时间点SAP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第0天:P=0.8096:第1天:P=0.6845;第3天:P=0.1092;第7天:P=0.6752:第14天:P=0.1569)。   5、各组间自主神经功能变化: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完成两次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比较其低频(LF)和高频(HF)指标,结果LF、HF以及LF/HF值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LF:P=0.101、HF:P=0.304、LF/HF:P=0.328);14例SAP组患者LF、HF以及LF/HF值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F:P=0.917、HF:P=0.279、LF/HF:P=0.807);13例对照组患者HF以及LF/HF值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F:P=0.600、LF/HF:P=0.133),而第二次LF值较第一次有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23)。卒中患者SAP组与对照组第一次LF、HF以及LF/HF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F:P=0.467、HF:P=0.357、LF/HF:P=1.000);第二次动态心电图LF、HF以及LF/HF值两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LF:P=0.120、HF:P=0.145、LF/HF:P=0.081)。   6、脾脏体积变化比较:   1)各组间脾脏体积变化:35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测量了脾脏前后体积的变化,结果后期脾脏体积较前有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003),其中SAP组13人,脾脏体积较前有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037),对照组22人,脾脏体积较前也有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221)。而脾脏体积变化在SAP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934)。   2)脾脏体积变化与动态心电图低频、高频相关性分析:26例患者脾脏体积变化与第二次动态心电图HF呈负相关(r=-0.446,P=0.0289),而与第一次动态心电图低频、高频以及第二次动态心电图低频无相关性(第一次HF:r=-0.113,P=0.599;第一次LF:r=-0.041,P=0.8495:第二次LF:r=0.246,P=0.2461)。13例SAP组患者脾脏体积变化与动态心电图低频、高频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第一次HF:r=-0.138,P=0.685;第一次LF:r=-0.256,P=0.448;第二次HF:r=-0.493,P=0.123;第二次LF:r=0.276,P=0.422)。13例对照组患者脾脏体积变化与动态心电图低频、高频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第一次HF:r=0.149,P=0.660;第一次LF:r=-0.211,P=0.5.18:第二次HF:r=-0.322,P=0.335:第二次LF:r=0.253,P=0.518)。   结论:   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后,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尤其是吞咽功能异常)、疾病严重性与SAP发生有关。卒中后第一天洼田吞咽功能评分及淋巴细胞计数对SAP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存在变化。卒中后早期脾脏体积增大,自主神经活性改变对脾脏有影响。
其他文献
“改变课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对“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解,通过对职校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对职校生“包容性学习环境”进行界定,并以开源平台MOODLE为
前言: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接近1%。肺动脉高压是小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严重程度及发生时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