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10月全国商会联合会和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上海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经过讨论、表决,作出扩大会议规模,举办国是会议的决定。经过筹备,1922年5月,八团体国是会议在上海正式召开,会议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提出多项提案,并成立监督财政委员会和宪法草拟会,后者延请宪法学家张君劢拟定《国是宪草》甲、乙两种。不过由于政局变化,国是会议在召开三次正式会议后草草收场,只留下财政监督委员会和国宪草拟委员会继续工作。财政监督委员会迫于形势,没有多大的作为,张君劢应邀所拟定的《国是宪草》却在中国宪法史上有着一定地位。此次国是会议发起之时,曾广受大众支持,与会团体也展现出很大积极性。但会议进入筹备阶段后,却由于地方军阀阻挠、外界信任缺失以及部分与会人员动摇等原因,迟迟不能如期举办。人们对于会议的评价和期望也呈现出高开低走之势。国是会议发起之初,许多社会人士都对其抱有相当大的期望,希望其能冲破政客和军阀的束缚,真正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随着会议议程受挫、与工界矛盾激化及时局的重大转变,人们对国是会议的热情逐渐消散,国是会议失去了舆论支持。此次会议虽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但却是中国民众政治意识觉醒的表现,也是民国初年先进中国人追求民主宪政的产物,是中国民主运动史上重要的一部分。会议的召集和召开表明,在多次向政府请愿无望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为了追求和平和民主,开始积极走向联合。另外,此次会议通过的《国是宪草》是我国第一部联邦主义性质的宪法。在制定过程中,主要起草者张君劢及国宪草拟委员会的成员怀揣着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为《国是宪草》付出很大努力,展现出他们对于国家实行宪政的强烈期盼。《国是宪草》是一部较为严谨和成熟的宪法,吸收了当时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优点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很多方面有着独特创新,其对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部宪草的一些内容和精神内涵在今天仍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