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是指文学作品的翻译,其中以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翻译最为常见。如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张今,2005:10)。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创作的艺术,而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文化传播及其表情达意、审美、感化等功能决定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
本文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中外翻译界关于“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争论、国内对“忠实”与“顺畅”两种翻译原则的争论、以及以奈达的“动态对等”为代表的“翻译对等论”对文学翻译的局限性,接着简要地介绍了语用学的发展现状和相关语用学理论,分析了语用学的理论成果对翻译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的适用性,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透视了翻译的本质:译者作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桥梁,首先要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语用翻译的实质就是对原文作者的意图的翻译。
最后,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语用学原理在翻译研究和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具体地说,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关于语用对等。语用对等是通过对一系列的语用因素的综合考虑(如语言知识、有关文化、背景知识与源语相结合),同时考虑到目的语对其读者的可接受性而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把语用对等作为文学翻译的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其二、关于语用隐含的翻译问题。话语的表层意义不是作者要真正表达的意义,隐藏在表层意义背后的语用隐含才是体现作者真正意图的意义。因此,对文学作品中语用隐含的翻译是译者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将文学翻译中涉及的语用隐含分为三类,即有赖于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而存在的语用隐含、作者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而有意为之的语用隐含以及由语言的文化意义而产生的语用隐含。通过分析中文小说《浮躁》的英译本Turbulence中关于语用隐含的部分译例的翻译策略和语用效果,论证了语用学相关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