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公信仰是明清时期广泛盛行于内河各流域保障舟楫安全的水神信仰。其信仰肇迹于元代江西新淦大洋洲,所祀神祇包括萧氏祖孙三代—伯轩、祥叔、天任,初步形成于元代,完全确立于明永乐年间。早期萧公庙只是以宗族家庙的形式存在,经过萧氏宗族的运作以及大洋洲自然环境的刺激,萧公神影响力走出了家庙,成为地方性水神信仰。明初萧公信仰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日益显著,在明永乐和景泰年间先后获得朝廷的赐封,借助国家的合法认可,萧公神成功登上了国家正祀的舞台,摆脱了地方性神祇的标签。萧公信仰也开始向江西以外地区迅速扩展。在萧公信仰对外扩展的过程中,其信仰群体不断增加,由最初的乡民、水手拓展到囊括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萧公神职越趋丰富,从单纯的水神演变为全能之神。地域范围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并在江西、四川、江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纵深扩展,在明中后期就开始形成了主要以长江流域为主,淮河以北地区为辅的信仰分布格局。同时,在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资源相整合的过程中,原本整齐划一的萧公信仰也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信仰形态,烙上了深深的地域印痕。以明弘治年间为分水岭,萧公信仰的发展趋势由国家化开始转向民间化,体现了祠神信仰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伴随着明清时期萧公信仰的时空演变,其信仰在国家与地方社会层面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是国家与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中有效的一环。传统社会中各种势力出于自身考虑,纷纷参与到萧公信仰之中,共同塑造了萧公信仰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发展特征,使萧公信仰成为明清时期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信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