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贷款减值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而提取的用于弥补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减值的准备金,用来应对未来对银行资本的潜在需求,具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与补充银行资本的特性。贷款减值准备的核心是公允价值计量和减值的经济后果问题,实质上是资产计价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性争论的难题。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历史成本会计法、“次贷危机”的后金融反思背景下,银行前瞻性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会计变革已具有必然性。银行充足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金是保证资本监管绩效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银行资本监管绩效的重要因素,“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机构对资产预期损失不够重视,导致资本无法有效地约束银行的风险承担倾向。
早在2005年“中国经济高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便直言:“目前银行业改革的注意力多集中在不良资产、注资、加强内控、公司治理、战略投资者及上市。但我想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建立良好的拨备制度。拨备制度指的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这是未来不良资产会不会大规模产生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关键”。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发生了变化,从单一比例计提法到五级分类的多比例计提方法,从历史迁移矩阵法到现金流量折现法。目前,信贷市场信息不完全和贷款减值准备的“顺周期”,在后“次贷危机”的背景下,银行前瞻性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必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加快了准则修订的步伐,特别是对与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有关的会计准则做出重大分拆调整,替换现行的IAS39。其中有关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于2009年11月发布,并以2013年1月1日为IFRS9的强制执行日。同时于2009年11月,IASB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制度层面上第一次提出金融资产的减值由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以此为标志,会计计量“逆周期”方法即将进入国际会计的实践阶段。为了密切跟踪这些重大会计改革动态,做好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工作,财政部专门成立了金融工具会计工作组,已于2009年12月2日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IFRS9和金融工具征求意见稿,研究对中国会计、审计实务、金融企业业绩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准则的建议和意见;2010年2月,财政部金融司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提出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产生的损失,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预期损失模型计量;以及采用内部模型法或标准法建立动态拨备制度,计提一般准备的规定。
以上制度的设计与贷款减值准备现行会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新的会计制度的形成随之也带来新的问题。本文追踪国际、国内的金融资产减值的热点、前沿问题,选择金融行业的商业银行贷款作为研究对象,沿着会计线索,系统阐述我国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发展及现状问题,总结发达国家贷款减值准备会计制度、计提方法等研究热点,并以我国76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999至2009年贷款的相关年报、半年报、季报财务数据,对现准则中的贷款减值计提“顺周期”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构建基于压力测试系统、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结合极值理论的商业银行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模型,并进一步提出建议。
为了使研究更加严谨,本文的内容和结构总体设计为四大部分,具体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本文第1、2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界定研究范围、理清相关概念,介绍研究内容及其框架、研究方法,阐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创新。第二章是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把握国际研究热点,针对银行实务和理论界的共同争论难题,引出本文主题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动态减值准备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本文第3、4、5章,从理论、制度层面研究贷款动态减值准备理论。首先,第3章从不完全信息市场、博弈理论等经济基础理论研究银行贷款动态减值准备必要性。其次第4章沿着会计准则线索追溯动态减值准备制度的缘起及变迁路径。最后第5章剖析现行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顺周期问题.指出银行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是解决顺周期会计等争论问题的必选答案。
第三部分,是本文第6、7、8、9章,从第二部分的理论层面进入第三部分实务层面,研究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方法的可行性方案。首先对我国76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实证,建立回归模型,为下一章的贷款动态减值准备建模的仿真模拟运行提供基础参数数据。继而借鉴国外银行界关于贷款动态准备的应用最新动向,为设计本文提出的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模型提供实践依据。第8章构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模型,以商业银行为例,基于极值理论、宏观压力测试系统,进行蒙特卡罗仿真模拟,构建银行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模型,分析动态减值准备模型的应用效用。第9章分析贷款动态减值准备的实施机制,说明贷款动态减值准备实施能够促进了银行贷款会计、风险管理与审慎监管三者的协调,这也能提高了贷款动态减值准备的实施效果。
第四部分,是本文结束章节,该部分首先对全文进行概括,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在经济或行业处于繁荣或上升阶段,银行扩张贷款总量,增加长期类贷款,放松贷款标准的行为实际上低估了贷款预期损失。现行贷款减值会计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方法延迟了未预期损失,又在经济或行业出现逆转下行期过度冲销损失。动态减值准备模型解决了现行准则下延迟确认损失所带来的弊端,可以使损失计量更为平滑,能保持经营的稳定,并客观地反映盈利状况,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沿着以上研究思路,最终得出结论:为解决现行贷款减值的顺周期问题,建立贷款动态减值准备计提模型,动态减值准备会计上不计期间损益,列为税后利润专项留存。
动态减值准备会计,解决了国际上对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贷款减值会计的争论,解决了商业银行贷款减值会计的顺周期问题,避免了利润的操纵,避免了与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会计框架出现分歧。
基于此,本文研究提出构建基于宏观压力测试系统、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结合极值理论的商业银行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模型,体现的创新之处是:
1.首创性提出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模拟计量贷款动态减值准备,是继贷款减值比例计提法、现金收益法计提后的新贷款减值方法。
2.解决了会计计量的顺周期问题,建立了逆周期的、经济前瞻性贷款减值计提准备模型。引入宏观压力测试系统信息,增强财务会计信息中的宏观经济信息含量。
3.跟踪国际会计前沿,指出对金融工具计量如使用“预期损失模型”,仍然会有“顺周期”后果,不能达到逆周期、平缓经济极端下行冲击效果,运用极值理论,使动态减值准备能够达到完全覆盖贷款预期损失的功能,提出基于极值理论的动态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