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级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与政策平台,始终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新区的空间规模持续扩张,功能导向也正逐步由单一的经济发展导向向全面的社会治理导向转变,但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经济社会问题。例如,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新的产业空间与所在政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高新区与行政区权责边界、管理边界不清晰;在功能演化过程中,为满足社会治理的需求,落实责任主体,高新区机构设置扩张,弱化了原有的“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管理体制。在将科技创新视为第一发展动力的时代背景下,高新区面临着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探讨高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策略至关重要。过往的高新区研究通常围绕管理体制、绩效评价、高新区与母城关系等内容展开,忽略了空间类型对于高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此,本文将从高新区与行政区的空间关系,尤其是与县级政区层级的空间关系出发,考察不同空间类型高新区的经济效率差异。首先,本文详细梳理了2018年156家国家高新区与其所在行政区的空间关系类型,依据高新区是否跨行政区,将其划分为外跨型和内含型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国家高新区的时空演变及两种类型高新区空间分布特征,阐述了高新区因空间扩张引发的问题及高新区的管理体制问题。其次,本文对高新区的经济效率进行了两个维度的考察。在静态维度上,本文采用DEA-BCC模型,评估了2016年144家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经济效率;在动态维度上,本文引入Malmquist指数,呈现了2007-2016年52家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效率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此同时,本文还着重对内含型、外跨型以及类型转化下的高新区的经济效率进行分析对比,以评价不同空间类型下高新区经济效率的差异。再次,本文运用2007-2016年我国52家国家级高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和管理体制对高新区经济效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最后,本文针对高新区不同空间关系类型,从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其一,尽管2007-2016年我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总体上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但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的静态综合效率仍然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可见我国高新区亟需转型升级,为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做出更大贡献。其二,空间变量是影响高新区经济效率的重要变量,具体而言,外跨型空间关系对高新区经济效率具有负面影响,且跨越的行政区个数越多,其经济效率越低。其三,区政合一管理体制减轻了体制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可以通过集中整个行政区的资源和力量以促进高新区的发展,因而对高新区经济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未来高新区的改革可以从空间和体制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应该科学运用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工具,促进成熟高新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加强高新区综合管理水平及资源配置能力,全面提升高新区经济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