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不同根区交替滴灌方式葡萄根系分布规律、根系生理特性以及光合作用的研究,为构建高效根区交替滴灌方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a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植株两侧安装不同的滴灌设备,模拟根区交替滴灌技术。共设3种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分别为:树体两侧均采用地面滴灌方式(处理1);树体两侧均采用地下滴灌方式(处理2);树体一侧(A侧)为地面滴灌方式,另一侧(B侧)为地下滴灌方式(处理3)。对不同交替滴灌方式下根系重量、直径、长度、表面积、体积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以及根系活力、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光合作用随灌水时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结果:1.3种处理方式在A侧垂直方向0-20cm土层内,处理3的根重、根长、根表面积与根体积最大,与处理1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处理2;在20-60cm土层内,上述各根系参数表现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处理3与处理1差异不显著,与处理2差异显著。B侧垂直方向0-20cm土层内,上述各根系参数表现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在20-60cm土层内,上述各根系参数处理3与处理2差异不显著,都显著大于处理1。各处理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不同。处理1葡萄根系在0-20cm土层内的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55%;处理2在20-40cm土层内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49%;处理3的根长分布规律A侧与处理1一致,B侧与处理2一致。不同根区交替滴灌方式中,处理2的根系平均直径最大;处理3的根系总重、总长、总表面积与总体积均为最大,处理2次之,处理1最小。2.各处理灌水区根系活力随灌水后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缓慢下降,未灌水区根系活力迅速下降。不同处理方式,在灌水区根系活力表现为处理3>处理2>处理1,未灌水区表现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各处理灌水根区根系的Pro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未灌水根区,并随灌水后时间延长先保持稳定状态再逐渐升高,处理1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未灌水根区在复水后各处理Pro含量均迅速下降,处理1下降幅度最大,不同处理方式在灌水周期内处理1均为最大。不同处理方式对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与根系活力大致相同。3种处理方式均随灌水后时间的延长根系SOD、POD、CAT活性逐渐增强。不同处理方式中处理2的SOD、POD、CAT活性在各个时期均较低,处理3在A侧高于处理2但低于处理1,B侧与处理2无明显差异。处理2和处理3根系的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CAT活性在整个灌水周期内的变化幅度比处理1小。3.各处理方式葡萄叶片Pn、Gs、Tr和Fv/Fm、qP、ΦPSII,在灌水后3天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在灌水后7天降至最低,异侧复水1天后,又逐步升高。不同处理方式在灌水后1天,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灌水后时间延长各处理之间逐渐呈现显著差异,灌水后7天,上述各参数值表现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异侧复水1天后,各参数表现为:处理1>处理3>处理2。结论:结合根系分布规律与根系生理特性的结果,综合分析3种不同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光合作用的关系,认为处理3和处理2对根系构型的建成诱导效应优于处理1,促进根系下扎,使根系在土层内分布更加均匀,保持较好的根系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