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和休闲旅游时代来临,民宿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发展业态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居民贫困问题相对突出,然而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风淳朴,其舒适悠然的乡村生活、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在民宿旅游发展中占据优势。随着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推行,民宿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在产业扶贫、促进增收等方面的功效日渐突出。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能够直接感受到民宿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民宿旅游发展的态度。民宿旅游作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当地居民的满意度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施州作为鄂西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以旅游扶贫、民宿致富为发展理念,在全州范围内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对民宿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本研究以恩施州利川市民宿旅游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精准扶贫研究视野下,探讨居民感知与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民宿旅游的类型、定义、研究现状进行相对全面的梳理,同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作为理论支撑。第二,以旅游精准扶贫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愤怒指数”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影响感知因素的分析,设计出民宿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调研方法,开展民宿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满意度研究。第三,采用SP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获取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理论构建了民宿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感知、居住环境感知、文化建设感知和居民参与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及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居住环境感知、居民参与感知,文化建设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最弱,且各项感知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根据居民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对策建议,包括: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促进民宿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居民居住环境;增强目的地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精神文化内涵关注民生需求,提高居民旅游参与意识。以期能够为民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