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河干流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本文以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流区为研究区域,用景观指数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灌木林景观格局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空间和时间上深入探讨,结合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研究了灌木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为了解灌木群落分布格局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在研究区域选取了26个典型样方,对研究区域的灌木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研究区域的基质景观类型是沙漠,林地、草地、灌木林、农田、湿地、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是研究区域景观的主要镶嵌体。灌木林斑块占研究区景观面积的2.21%,共有451个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灌木林斑块形状较简单,分布较离散,连接度较低,这些特征间接反映了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较高和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大。
(2)中游段(英巴扎~恰拉)和下游段(恰拉~台特玛湖)的景观格局特征有所不同。首先,中游的景观面积和斑块数量几乎是下游的两倍;第二,中游的景观类型之间的面积差异较小,多样性水平较高,下游的景观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虽然中游段和下游段的基质景观均是沙漠,且沙漠连片分布,但是下游段沙漠的景观面积比例较中游段大,植被覆盖面积比例较中游小。下游的灌木林斑块景观更加破碎,形状更加简单。
(3)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流区自然植被主要是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灌木林在自然植被中的比例较小。林地主要以胡杨林为主,灌木以柽柳为主。沿着中游到下游的方向,水分条件逐渐恶劣,植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衰败,高覆盖度草地和有林地在自然植被中的比例大幅减少,降幅分别达到9.83%和10.22%。下游灌木林在自然植被中的比例比中游增加了2.8%。
(4)在2000年~2010年的时间跨度内,灌木林面积增大,空间上有聚合的趋势。形状复杂程度变化不大,有微弱的向不规则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影响灌木林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因素是人口、生产总值和生态输水。
(5)研究区域共选取了26个典型样方,样方共有22种植物,隶属于12科21属。有9种植物出现频次为1次,3种植物出现频次为2次,说明52.18%的植物出现频次很低。在调查样地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种是多枝柽柳,出现频次较高的科是柽柳科(Tamarix)、豆科(Leguminosae)、藜科(Chenopodiaceae)。
(6)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分类方法,将研究区灌木群落分为7类:黑刺(Lycium ruthenicum)+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群落;多枝柽柳群落;多枝柽柳+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黑刺群落;多枝柽柳+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群落;刚毛柽柳群落;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群落;盐穗木(Elaeagnus oxycarpa)群落。
(7)CCA排序结果说明地下水和土壤总盐是制约研究区域灌木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