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特色研究——以观音桥步行街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e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以经济为向导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转变。在城市建设领域,单一的“国际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标准。世界各地的城市越来越同质化,城市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各大城市纷纷建CBD、摩天楼。这些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城市相互炫耀、攀比的筹码。城市形态越来越“美国化”,形成“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间格局,我国城市的特色正在逐渐消亡。在这种危急时刻下,如何才能复兴城市的特色与精神内涵?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介入此领域,寻找失落的城市特色势在必行。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最美丽的的客厅、城市的名片。它是城市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文明与城市风貌。如何在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体现城市特色,是目前设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研究特色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特色?影响特色的因素是什么?特色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城市文化内涵,最终探索出特色步行街的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择“山城”重庆为调研实例,针对重庆的具体情况开展研究。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以及商业步行街的背景理论知识,确定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框架;第二章:对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特色的认知,首先介绍了商业步行街的相关背景,对我国商业步行街现状特色进行思考,进一步认识场所与特色的关系,以及场所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三章:影响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特色的若干因素,分别对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的可识别性、可达性、多样性和语境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四章:调研实例分析,根据影响外部空间特色的若干因素对重庆观音桥步行街的外部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并归纳总结;第五章:对重庆商业步行街特色设计的指导原则,根据调研分析结果,试图总结出适应重庆地域文化的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特色设计原则;第六章:结语;其中三、四、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文人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载体,其对住居意境的追求无论是抽象的理想描述还是住居实体营造,都是中国传统住居文化的精华和体现。源于对现代社会人的
厦门营平片区的骑楼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见证了厦门的沧桑巨变,并一直保留着这种下商上住的特殊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骑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原住者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中国民居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刘敦桢先生的带领下,开始了正式记录和研究。经历了从建国前至今几十年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及理论。民居的研究是在一个长期的历史进
本文的研究源于对北京近几年不断修正的“经济适用住宅套型设计”的政策规定。北京地区的政策规定要求经济适用住宅面积控制在60 m2左右,同时我国中低收入家庭对两居室住宅有
学位
城市山水景观特色是城市重要的景观与风貌特质,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也是城市人工景观的基础。在我们现阶段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市独有的自然性、地方性、历史性被抹杀,这
伴随着河北省经济的腾飞尤其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省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的发展并不均衡,农村经济的滞后现状依旧令人堪忧。而随着近些年对“节约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聚居地,代表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升,虽然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物质环境建设
学位
近年来,城市远郊区大型混合社区的建设正在悄然兴起,也是城市发展不可抵挡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城市的对外扩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外迁以及科技与交通工具的发展,
本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50878092,2008-2010)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为本基金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明晰特色区与特色级的概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