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中全球增温所致的气候变暖是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之一。伴随着气候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极端热浪事件在影响范围、发生频次和强度上都显著提升,对广泛的人群造成了严重的健康损害。与此同时,大气特征污染物臭氧浓度由于前体物排放增加和全球变暖导致的高温、光照等有利生成条件的强化而呈现快速增长。因此,伴随气候变化,未来热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中全球增温所致的气候变暖是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之一。伴随着气候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极端热浪事件在影响范围、发生频次和强度上都显著提升,对广泛的人群造成了严重的健康损害。与此同时,大气特征污染物臭氧浓度由于前体物排放增加和全球变暖导致的高温、光照等有利生成条件的强化而呈现快速增长。因此,伴随气候变化,未来热浪事件与臭氧污染事件同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两类极端事件复合将可能给人群健康带来双重不良影响。然而,气候变化下复合极端天气事件作为新兴领域鲜有研究,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极端热浪事件和臭氧污染复合事件的时空趋势及其人口暴露水平尚不清晰。本研究针对全球极端热浪和高浓度臭氧污染复合事件,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预测情景设置、数据预处理、极端天气识别、复合事件预测与暴露水平评价的研究框架,开展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该事件及其人口暴露水平的综合预测,并对暴露水平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本研究以1995年-2014年为基线年代,以2031年至2090年为预测年代,基于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情景模式比较计划,确立与我国国情切合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筛选符合情景设置的基线年代与预测年代全球气候模式UKESM1-0-LL的输出数据;第二,采用误差订正方法,基于全球历史温度与臭氧浓度的观测数据集,对UKESM1-0-LL模式输出的全球日最高温与日最大8小时臭氧浓度均值进行了误差订正,形成可靠数据集;结合基于流行病学人群健康效应的相对阈值,识别各个研究时段全球范围内热浪事件、臭氧污染事件以及复合事件,分析了三类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将极端天气事件与对应情景的全球人口数据相结合,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的人口暴露水平,并进一步按照不同国家收入水平、不同年龄段统计暴露于复合极端天气事件的人口占比,阐明复合极端天气事件暴露的区域差异与脆弱人群。主要研究结果显示:(1)热浪事件在本世纪内显示持续增加的趋势,不同情景之间热浪事件相比基线年代的增幅差异较大,整体上全球保持同步增长;(2)臭氧污染事件在SSP1-2.6以及SSP2-4.5等低排放情景下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在SSP3-7.0与SSP5-8.5等高排放情景下则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3)在未来2080年代,复合事件在SSP1-2.6情景下增幅为208%,而在SSP5-8.5情景下增幅则高达1618%;(4)复合事件的空间区域差异较大,低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着更严重的复合事件影响,而中高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则受人口老龄化影响更大。本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下极端热浪与高浓度臭氧污染的复合事件呈现了广泛的增长趋势,在高排放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无论何种收入国家都将面临相近的暴露水平。可持续发展的SSP1-2.6情景相比其他情景能够较好的控制复合事件的持续性增长趋势。考虑到不同未来情景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复合事件的区域差异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未来全球各国需要合作降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人群健康风险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该论文有图31幅,表4个,参考文献74篇。
其他文献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发展,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系统,一旦遭受强震袭击,将会造成极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韧性城市与韧性社区理念为城市缓解震害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该理念通过量化城市遭遇不确定风险时实施主动适应、维持功能以及快速恢复能力等举措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从而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道路交通系统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系统之一,提升城市交通
叶绿素荧光参数是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指示性探针,遥感技术与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对植物的快速、无损监测,对研究滨海湿地植物健康状况和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和临洪河口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以盐地碱蓬为研究对象,以碱蓬冠层光谱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为切入点,以MATLAB、SPSS、Origin为辅助工具,通过统计分析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分别优选碱蓬植被指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遥感反演模型并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不断实施,人们对于水下的探索不断深入。其中,由水下机器人搭载侧扫声呐的水下探测技术成为海洋探索的重要一环,并广泛用于水下地貌测绘、目标探测、管道检验等场景。由于水下场景非常复杂,生成的侧扫声呐图像具有数据量大、噪声强等特点,使用人工审阅方式对大量的侧扫声呐图像进行检测效率低下,且需要大量先验经验累积。所以,一套自动化的侧扫声呐图像目标实时检测算法是该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为了解决水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随着人们对海岸带的开发加剧,使得海岸带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为建筑物的增加和水体、绿地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局部气温的增加从而形成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显著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分析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热岛效应之间的相关性,能够为优化人们居住环境和保护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本文以连云港海岸带为研究区,以2012年和2020年连云港海岸
我国海域辽阔,海底地貌复杂多样,近几年来,我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未来目标,海洋工程项目也是越来越多,水下施工环境相较陆地施工来说,环境更加恶劣,这使得对水下机器人的要求逐渐变高,因此实现精准定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双目视觉为基础,对水下物体定位进行研究,为了解决水下图像去噪问题和图像匹配问题,围绕着有效去除水下图像的噪声和提高SIFT匹配正确率两个方面展开理论和方法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针
土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扮演着重要基本资源的角色,还扮演着人类生存发展基石的角色。但由于人类发展过程进程中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生态的发展理念,致国土空间秩序紊乱、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负面问题,使得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这些问题已经给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若要化解这些挑战,亟需要通过特定的手段来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信息从而达到揭示土地利用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
<正>首先研究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其次探讨乡贤文化的传承和运用中存在的乡贤人才缺失、质量不优,乡贤文化的作用机制不够成熟和乡贤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最后探索乡贤文化传承与运用的优化路径:梳理新旧乡贤,挖掘乡愁资源;搭建组织平台,凝聚乡贤力量;讲好乡贤故事,打响乡贤文化品牌。
海浪作为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波动现象,会对海上作业和涉海工程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对海浪波高进行快速准确地预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龙口海域位于莱州湾东北侧,常年受季风环流影响,易形成以寒潮浪、台风浪为代表的复杂海况。随着计算机在数据挖掘与分析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机器学习在具有时序特征的实测数据学习预测上有较好表现。于是,依托于海浪波高和风要素的实测数据,建立相应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以龙口海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应用是航海导航技术的革命。相比其他航海导航定位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优势在于全天候、全球覆盖定位、精度高、实时性等特点,是当前海面导航定位精度最高的技术之一。海面北斗中长距离定位关键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海面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精度,为海底地形探测、海洋生物调查等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更高精度的位置信息。本文针对海面北斗中长距离定位的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
从遥感图像中提取人工建筑物的方法在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评估、更新地理数据库、变化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更加美观的建筑物边界,以供应商业的需求,因此如何对建筑边界进行拟合一直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nDSM利用北京二号遥感影像,以及指数数据NDVI、BAI数据,作为通道叠加生成7通道的图像数据。利用该数据源运用支持向量机、Bagging、Boosting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