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泉头组四段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层序地层学和精细沉积相等地质研究的深化,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勘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三肇凹陷找到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油气藏。为了在更多地方取得突破,迫切需要深化对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泉头组四段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本论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综合利用岩心、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展开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明确了研究区岩石相和沉积相类型。指出泉四段发育中型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相、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粉砂岩相等12种岩相类型,不同岩相类型按照一定方式组合构成不同的沉积相类型。研究区发育曲流河、浅水三角洲和浅水湖泊3种沉积相,8种沉积亚相和20种沉积微相。依靠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确立了研究区泉四段地层高频层序界面识别标志,通过单井层序划分和连井层序对比,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泉头组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泉四段划分为三个四级层序,由下往上依次为Q4-sq1、Q4-sq2和Q4-sq3。每个四级层序反映了一次中期基准面旋回事件。研究区物源来自北部、东部、西部及南部,主要发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三种岩石类型。区内沉积物粒度偏细,沉积相以浅水三角洲相为主。纵向上泉四段沉积相由下向上显示出一次基准面上升的过程,三角洲相和湖相范围逐渐扩大,曲流河相逐渐收缩至研究区边缘;平面上从研究区边缘到中心依次环状分布曲流河、浅水三角洲和浅水湖泊沉积。浅水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区。浅水湖泊主要发育在齐家-古龙凹陷内。在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各项条件,分析了本区油气分布规律。青一段作为扶余油层的烃源岩和盖层宏观上控制油气的分布;储层物性好、T2断层发育、埋藏较浅的地区,最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砂岩等厚图和砂地比等值线图揭示了研究区砂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周边,中部砂岩厚度薄,砂地比低。研究区以岩性油藏为主,构造-岩性油藏为辅。通过统计研究区泉四段工业油气流井各油层在各沉积微相中的分布规律,揭示了该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河道砂岩中,包括曲流河边滩、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这三种沉积微相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并与三肇凹陷对比分析,在齐家-古龙凹陷Q4-sq1和Q4-sq2层序预测了有利勘探区。该区埋深相对较浅,T2断层发育,砂岩厚度和砂地比均符合岩性油藏或构造岩性油藏的要求,是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过渡地区,分流河道必然发育,已有钻井表明该区确实存在油气,从而提出该区为有利勘探区。Q4-sq3时期齐家-古龙凹陷地区的浅水湖泊面积最大,在这个湖泊周围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发育了很多工业油流井,说明这些地区非常有利于油气聚集,今后应该加强对环齐家-古龙浅湖周围的勘探。
其他文献
车辆装备是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战斗力构成和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车辆管理工作是部队全面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的一项经常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由江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城市组成,是中国当代三大都市群中总体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论文对杭州湾跨海大桥水文地质及气象等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型深基础的定位采用了GPS静态测量技术布设测量点,结合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平面和高程定位,取得了良好效果。针对
道岔是轨道车辆在线路上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是车辆换线运行的渡线工具,其结构和状态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以及旅客的舒适性产生直接影响。目前上海磁浮线道岔梁存在振
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方面,正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经验,从资本充足率、信息透明、内控机制、规则体系等方面入手,强化表外业务
第一部分蟾皮中抗肿瘤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获取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卫生部《2008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
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埃尔·格列柯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艺术在美术史上长期被忽视,直至20世纪初,在西方现代流派的纷争中,人们才重新发掘了他。格列柯的创作融合了当时的
招生政策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增加少数民族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机会的补偿政策。该政策不仅仅是一
间作是在同一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2种或2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复合群体可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热能源,通过群体受光面积的增加提高光合效率,从而
随着上海现代警务机制建设和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入实施和推进,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化应用对现代警务机制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日益凸现。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使信息资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