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西方慈善组织与救助观念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传入,晚清慈善思想在慈善组织的社会功能,教养方式以及救助对象和机构设立等方面产生许多非传统因素。本文试图分析1872年至1911年《申报》有关慈善思想的论说及相关报道,梳理出这四十年中慈善思想发展的历史,探究其发展趋势及内在原因。 文章首先介绍《申报》及其中的慈善文论,阐明其在慈善思想研究中的典型性。其次,文章对上述论说进行综合分析,从贫困群体与弱势群体两大类别叙述晚清慈善思想的发展进程。一是救助贫困群体的慈善思想。人们要求改革对贫民的单纯衣食救助,主张设立乞丐厂、工艺局等教养兼施的慈善组织;在贫民的学校教育问题上,人们不仅主张扩大义塾的教育对象,改革教学内容,还要求变革教育宗旨、教学方法以及办学方式等;至于贫病的医疗救护,论者建议参照西方医疗制度,改革传统的施医体系,且主张将疯癫者、麻疯病人也纳入医疗救助的范围。二是救助弱势群体的慈善思想。人们主张继续发展清节堂与恤嫠会,救助自愿守节的寡妇,呼吁将涉讼女子发善堂择配,倡导善堂救助妓女;他们还针对弃婴溺婴的问题,提出改良育婴办法,设立保婴会、全婴会以及幼稚园等建议。 最后,文章总结晚清慈善思想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内在原因。这些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慈善组织不仅是施善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工具,更是解决贫困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甚至是改造社会的手段之一。并且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恤养的救助方式,而是要求重视收容者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此外,他们还主张慈善组织扩大救助对象,创建新的慈善机构。晚清慈善思想的发展趋势与时代主题、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弱化等社会发展状况,西方慈善组织及观念的输入等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