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乒乓球俱乐部运行机制对比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km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中、德两国高水平的职业化乒乓球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入手,针对两国的主要几个有代表性的乒乓球俱乐部为研究对象,针对两国职业俱乐部的乒乓球俱乐部的组织结构、球员管理办法、训练比赛、主要经济来源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最终的对比分析结果,对中德两国的乒乓球俱乐部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与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给予了小结和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研究方法来针对中德两国的乒乓球俱乐部运行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的对比分析材料来自于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一些俱乐部的教练员、管理层和运动员进行访谈,其中我们主要的访谈人物包括山东鲁能主教练谷青成、河北霸州海润主教练董克清、八一俱乐部球员周雨等俱乐部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对一些输出至德国的球员比如说:马文革、王磊、吴佳多以及德国格伦兹俱乐部主力教练王晶进行了访谈。从而获得了文章研究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分析,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一下结论:  1、就乒乓球俱乐部的运行机制而言,中国的乒乓球俱乐部组织结构系统化,缺乏自主性,受政府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德国的乒乓球俱乐部发展自主化、多样化但是管理体系方面存在漏洞。  2、球员管理办法方面来说,中国的球员有双重身份,在主教练管理制度下所有与训练比赛相关的一切由国家负责,球员只需要提高自身竞技水平,属于被动训练。德国的球员发展比较自由,但是训练和比赛缺乏保障,需要主动训练。  3、训练和比赛方面,中国的举国体制下我国俱乐部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比赛体系,有效保障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德国方面对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方面缺乏科学化训练体系和统一管理,球员没有保障,比赛制度多属于民间组织活动。  4、中国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的体育竞技由国家财政做保障,国家承担较大经费开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缺乏健全的发展环境;德国方面的经济来源多方位自主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是要面对市场的考验,存在经营风险。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教育资源共享系统质量
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好英语,最重要的就是学好口语,它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