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区池塘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甚至呈现富营养化。从2004年开始,本课题选取广州市黄埔区有代表性的两口池塘(取名W和E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较系统地研究了池塘水质的变化规律和污染特征;同时,通过对W塘水体的生物修复试验,证明了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池塘的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水质调查、研究表明,W、E两口池塘冬、春季节的污染重于夏、秋季节,且多项水质指标都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标准,均为劣V类水质;综合指标评价结果表明,W塘水体为重污染型、E塘水体为污染型;富营养状态评价表明,W、E两口池塘都为重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指数分别为79.6和72.1。
2.水体富营养化主因子分析表明,W塘第一主成分为透明度、总磷、水温和总氮;第二主成分为溶氧、叶绿素a和氨氮;E塘第一主成分为叶绿素a、水温、透明度和溶氧;第二主成分为总氮、氨氮和总磷。模型验证表明,W塘为营养盐磷限制型,E塘为季节性限制型。
3.经过生物修复技术的围隔实验证明,鲢鱼和奥尼罗非鱼可以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爆发。鱼类围隔实验后藻类的优势种由蓝藻变为硅藻、褐藻和绿藻。鲢鱼和罗非鱼围隔水体的透明度分别较池塘水体的透明度提高32.9%~37.6%和11%~18.2%。鲢鱼、罗非鱼围隔较池塘水体的SS分别下降29.7%和18.6%;叶绿素a分别下降26.6%和15.9%。氮磷的去除效果不显著。
4.沉水植物静态实验表明,金鱼藻对研究水体的水质有净化效果最好,对氮、磷去除率分别达到了30.9%和3.8%;黑藻,对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0.8%和6.7%。
5.对W塘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粒度分析表明,池塘水体、鲢鱼和罗非鱼围隔水体中Ф<50μm的颗粒占优势,分别为78.53%、68.40%和66.66%;其次为Ф>100μm的颗粒物,50<Ф<100μm的颗粒物最少,仅占2.9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