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牙齿组织工程以及基于牙齿发育和干细胞理论的牙齿再生技术,逐渐成为口腔医学的研究热点,同时,建立一种合适的器官培养模式也是该领域的重点问题。本实验旨在对比分析肾包膜和口腔黏膜环境对小鼠牙胚成牙的适宜度,为牙齿再生技术探寻较为理想的培养环境。方法选择健康成年ICR小鼠50只,其中雌鼠30只,雄鼠20只,体重约20g。本实验共分为2组:1.实验组:实验组A-肾包膜下移植(选取右肾作为移植部位,挑开肾囊膜后随机选取牙胚植入),共3只小鼠,每只鼠移植12个牙胚,共36个牙胚;实验组B-口腔黏膜下移植(分别于小鼠的左右侧下颌切牙旁颊黏膜处作切口,随机选取牙胚植入),共18只小鼠,每只鼠移植2个牙胚,共36个牙胚;2.正常对照组:实验组C-取1~2只怀孕14.5天的孕鼠,不做任何处理,让其自然生产。于术后3周、4周、8周三个时间点处死实验动物后获取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硬度测试、拉曼光谱分析等。结果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良好,肾包膜及口腔黏膜下均能检测到移植物。牙胚在肾包膜及口腔黏膜下的发育情况如下所述。1.大体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肾包膜下组牙冠形态与同时期正常鼠磨牙形态相一致,尖窝发育明显;而口腔黏膜下组在各时间点牙冠体积均小于肾包膜下组,且牙齿尖窝发育状态不如肾包膜下组明显。在两个实验组中均无牙根生成。2.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HE染色均可见正常的牙体组织结构,在两个实验组中可见上皮根鞘的组织结构但未进一步延伸;和肾包膜下组3~4周相比,在黏膜下形成的牙釉质层和牙本质层较薄,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不明显;两个实验组8周时,均出现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退化,牙髓内细胞减少,部分形成机化组织,呈现纤维组织交织成网状。3.成牙概率统计结果显示:同一移植时间点比较,肾包膜下组移植的成牙率均高于口腔黏膜下移植组,而在同一组内,随着移植周期的增长,成牙率有所下降。4.移植物硬度和弹性模量结果显示:在釉质的硬度比较上,仅口腔黏膜4周组的釉质硬度比成年鼠牙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釉质的弹性模量比较上,肾包膜下3周后的移植物釉质弹性模量比成年鼠牙略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包膜下4周和口腔黏膜下4周后的移植物釉质弹性模量均低于成年鼠牙组和肾包膜3周的釉质弹性模量,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这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牙本质的硬度及弹性模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5.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的拉曼光谱趋势基本一致,在961cm-1处有最大峰值,但是在2947cm-1处,口腔黏膜3周组有明显的峰值,远高于其他各组。结论1.对于ED14.5的牙胚来说,相对口腔黏膜环境而言,肾包膜下环境培育3~4周更能发育成相对完整的牙齿。2.口腔黏膜环境所形成牙齿的诸多性状与肾包膜环境下发育的牙齿相比虽有差异,但其对牙胚的生长发育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