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是新时期以来最受争议的作家。喜欢他的人把他捧得很高,说他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反传统的健将,反文化的英雄。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流氓作家”,他的作品是“痞子文学”。前者的声音大多来自民间,而我们的主流文学界、评论界更倾向于后者。学院派知识分子除了在“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将王朔列为靶子,狠狠攻击了一阵后,均不约而同选择保持沉默。说王朔“流氓作家”,“痞子文学”,固然不对,但把他一味捧高,我认为也不可取。迄今为止,对王朔及其作品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本文试图将王朔笔下主人公的形象与他本人的精神气质联系起来,通过主人公形象的嬗变,窥见不同时期王朔本人的情状,人们会发现,王朔并不像别人所认为的那样潇洒,那样嚣张,因为他的小说中始终散发出一丝淡淡的苦味。苦味王朔或许更接近王朔本人的精神气质。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近年对王朔及其作品(指小说)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意图、方法和意义。第一章主要以王朔早年的言情系列——《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均是渴望浮出海面的野心家,反映了王朔当年的政治理想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对金钱的渴望。这是王朔生存焦虑情绪的外化。第二章以《顽主》系列为研究对象,《顽主》系列塑造了“顽主群像”,他们没有生存之虞,也别无所求,只剩下高谈阔论,对社会的一切评头品足。反映了通过写作过上体面生活的王朔为自己争取话语权的尝试,此时他渴望发言,渴望让人家听到他的声音。第三章以《动物凶猛》为研究对象,《动物凶猛》里出现了一个凶猛的少年,逃课、抽烟、集体斗殴、拍婆子、争风吃醋、无所不为。此时思想更加成熟的王朔发现调侃将有价值的东西一并否定了,他试图去表现有价值的东西,他渴望了解自己为何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他从缅怀那段年少轻狂的岁月开始找答案。第四章以《看上去很美》为研究对象,主人公是一个孤独没有安全感的儿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保育院,他总觉得自己是被孤立的。中年后的王朔发现自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结果他一追溯,发现源头在童年。第五章以《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为研究对象,该小说出现了一个类似“话痨”的老人,喋喋不休地叙说。反映了缺乏精神家园的王朔无处皈依,企图在言说中拯救自己。到了《我的千岁寒》里这个精神荡子终于皈依了佛教。结语部分进一步阐述王朔的苦味,并将其具体化。王朔的苦味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存之虑。二是不跟现实妥协。三是精神无处皈依。王朔一直在用自己的笔写自己,他奇特的生活经历及精神历程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