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平原自行车队的运动员分别在平原、2300M的高原、实验室和公路现场训练的负荷强度进行了研究,发现运动时的最大摄氧量、通气阈功率低氧较常氧下降约20%,同时还测得高原上的空气阻力减少约20%,表明:经短期适应的平原运动员在2300M高原上进行极量及亚极量运动所特殊承受的缺氧负荷强度约为20%,由此研究提出高、平原训练强度换算规律及训练负荷强度的安排模式。以期为解决各种缺氧条件下的负荷强度问题提供有关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最大摄氧量和通气阈的初步测定,短时期适应的平原运动员在2300M高原进行极量或亚极量运动所特殊承受的缺氧负荷强度约为20%。2)由于缺氧负荷约为20%,通常降低高原训练强度至80%即可由生理强度指标显示已达到平原训练强度的100%。但又由于高原空气阻力较平原同时减少20%,实则,平原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强度无须降低即可达到平原水准。3)缺氧负荷还随高原训练时间长短的不同和训练负荷大小而在18%—32%间波动,这将除去空气阻力减少的影响。其与平原训练强度持平的基本规律是:在反应期,100Km以上的时速比平原减慢10%,200Km左右减慢12%;在适应初期,100Km以下减慢5%,200Km左右减慢7%;在适应期,1—10Km加快2%,50—100Km与平原持平,200Km减慢2%。4)在对各种强度进行换算和依次实施监控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的高、平原公路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强度安排模式的上要特点是:合理分配,增加血乳酸水平4mmol/L强度的训练比例至50%左右,以大大改善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增加血乳酸水平高于6.8mmol/L的高强度段落训练比例,以迅速提高专项耐力,只有各级强度达到和适度超过平原水平,运动量和训练手段的科学组合,方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赛前体能强化目的,才能全面提高平原参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