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人”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初期,“天”是主宰之天,带有“人格神”的神权意味。春秋末期,诸子百家兴起,主宰之“天”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和动摇。如老子,他把“天”与“道”联系起来,动摇“天”的神权地位。之后,庄子(1)承续老子的观点,赋予“天”以全新意义,把“天”做为一个重要的哲学与美学命题或者概念,加以使用。《庄子》中出现大量“天”的指谓与带有“天”的组合词。庄子的“天人”说,包含了其对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其“天人”思想既讨论了“天人”的存有方式,也讨论了“天”与“人”间的审美生态关系。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天人”观念的历史流变。要解读庄子的“天人”思想,需要对所谓“天”的历史含义进行梳理,阐明“天”在古代思想文化,尤其在庄子之前的思想文化意义,并对“天”与“道”和“天”与“人”的关系作清理,进而引出庄子的“天人”说。第二章以对“法天贵真”命题的讨论展开来,论述庄子的“天人”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的审美性。庄子以“天人”来表达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推崇自然审美,把自然放在独立的审美对象中去考察。庄子认为,“天”“人”一体、相通并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回归“天人”一体,是“人”顺应自然、走出生存困境的途径。就现今的美学思想看,这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由社会生命走向个体生命的以获得审美自由,达成本真存有、诗意栖居的重要途径。第三章以对“道通为一”命题的讨论展开来,从“道技一体”的审美活动和“形神浑然”的审美境域等两个方面切入,解读庄子“天人一矣”美学命题,及其所规定的审美活动应该达成的审美境域。庄子讲“天人”,实质上是以“天地一气”、“道通为一”的思想把天与人、天与道,通过“气”与“气化”而在“一”中达到“人”与“天”的一体相通、相依相成,在审美上则体现为一种“游”(1),获得一种高级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