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对正常人进行面部表情识别任务研究,检测与面部情绪相关脑区的激活部位及特点,并检测其性别间差异。方法:采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22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1名,年龄26-37岁)行功能磁共振成像,刺激内容为视觉呈现的负性、正性、中性面部表情图片。扫描序列为梯度回波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gradient echo-echo planar imaging, GRE-EPI); TR/TE=2500/60ms, FOV=24cm, Matrix=64×64,层厚=5mm,层间距=2.5mm,层数=22,共采集200个时相,时间为6分48秒。扫描时要求被试者保持清醒、平卧于检查床上,平静呼吸,固定头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头部及其他部位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右手持鼠标,当屏幕出现正性表情时点鼠标左键;出现负性表情时点鼠标右键;中性表情时不做任何操作。采用SPM5软件进行fMRI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预处理包括时间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和平滑处理。采用单样本和两样本t-检验进行组分析和组间分析,将激活区叠加于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 MNI)标准模板脑,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所在的脑区及其MNI坐标,记录激活区的激活强度。并记录志愿者的行为学结果,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1.男女志愿者的反映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994.56ms,女性1122.75ms;判断正确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正性面孔刺激平均激活脑区(正性—中性)为:两侧额叶内侧面(BA9、10),两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BA6、44),左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BA6);两侧顶下小叶(BA2、3);两侧颞叶(BA20、21、40);边缘叶(BA31、34);右小脑半球;两尾状核头。3.负性面孔刺激平均激活脑区(负性—中性)包括:左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BA47);两侧顶下小叶(BA40);右颞叶(BA20、21);两侧扣带回前部,左杏仁核;右小脑后叶;两侧丘脑。4.男、女性志愿者正性表情刺激差别脑区:①女性相对于男性(女-男)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左侧前额皮层背外侧(BAl1);两侧顶下小叶(BA39、40);左侧颞下回(BA38);右小脑。②男性相对于女性(男-女)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前额皮层外侧面(BA6、10、44);两侧楔前叶(BA7、19);左侧颞上回(BA42);两扣带回后部(BA24、30),左海马旁回(BA30);两小脑后叶;左尾状核。5.男、女性志愿者负性表情刺激的差别脑区:①女性相对于男性(女-男)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两侧前额皮层背外侧(BA9、10、47),两额叶内侧面(BA9);右楔前叶(BA7);左楔叶(BA18);两侧小脑。②男性相对于女性(男-女)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左中央旁小叶(BA6),左运动前区(BA6);左尾状核。结论:1.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是在由广泛脑区构成的神经网络基础上完成的。2.正、负表情面孔识别的相关脑区存在差异:负性情绪加工更需要边缘系统的参与;正性情绪的加工过程对额叶的依赖性更强。3.面部表情识别相关的多个脑区存在性别间差异:正性表情刺激时额叶激活存在偏侧化现象,男性以右侧激活为主,女性以左侧激活为主;负性表情刺激时女性额叶及小脑激活更明显;情绪处理中男性更易激活运动相关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