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契约方法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它属于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畴。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Aryris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已确认组织中除了有正式文本的契约之外,心理契约也是影响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90年代初,我国首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该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其研究和探索在各领域开始繁荣。然而,心理契约的理论和方法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有效能,尚未通过系统研究加以发掘。
当前,虽然高校各项规章在规范师生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刚性的规章契约不仅不可能覆盖师生行为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当今多变快变的环境显然还存在应变迟缓的缺憾。随着人们平等、互惠意识的发展和高校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教育与受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纯粹关系,现在还多了一层教育服务者与教育消费者的互利关系。因此,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业已建立的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通过与文本契约相辅相成的心理契约,来对师生的一些态度与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
本选题乃双向视角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一次尝试。研究中我们克服至今尚无双向心理契约测量工具这一研究难点,开发了一套能对双向心理契约进行有效测量的问卷量表,成功地从师生的相互期望中分离出了双方认同的心理契约内容(即约定的相互责任),证实了师生心理契约责任履行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校师生双方心理契约的履行情况及一三年级学生心理契约的履行差异。从而为高校管理者运用师生心理契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扭转当前高校学风普遍存在滑坡倾向的现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