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5次 | 上传用户:kf_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恢复是防治土地沙漠化扩张和缓解沙尘暴危害的关键,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化过程、植被演替、天然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适应性及稳定性、植被恢复机制与途径进行了探讨,从SPAC体系讨论沙地植物群落的水分利用机制与动态变化及群落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人为过垦、过牧、过樵采等干扰是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扩展和植被退化的主要诱因,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则是沙漠化逆转和促进植被恢复进程的主要手段。植被进展演替促进了沙漠化过程的逆转,研究区植物的土壤种子库及其萌发机制为天然植被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研究区主要植物种根系分布范围的不同、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生理指标的差异反映了植物对水分利用机制和沙地生境的适应性机制不同。 研究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格局不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上而下可划分出表层土壤水分低值层、土壤水分剧烈波动层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稳定期(5~6月)、土壤水分消耗期(6~9月)和土壤水分缓慢恢复期(9~10月),土壤干湿季的变化与大气降水干湿季并不一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植被及大气降水的影响。 研究区主要植物种蒸腾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呈线性显著相关;研究区植物群落蒸散量随植物种类而不同;各群落土壤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根系密集分布层相吻合,季节动态则与植物物候期密切相关。各植物群落土壤水分亏缺可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亏缺三种类型,且其季节变化明显;群落对土壤水分亏缺的适应对策因植物种而异。 基于沙丘植被演替规律及种子繁育机制提出沙地植被自然恢复的适宜地段和植物群落;通过对土壤水分资源容量与群落稳定性的讨论,提出了群落水分稳定性机制,依据高耗水植物与低耗水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对水分资源的响应机制,提出沙地人工植被应采取“近自然”方式恢复,建立“以灌草为主,乔木散布”的“人工疏林草地”,并利用根系营养空间提出研究区人工植被恢复的理论栽植密度。
其他文献
论文在前人对传统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在美国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华裔少儿学习中文的情况,研究了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海外中文教学的可实用性,提出了传
阅读教学的“教”与“学”应该是二者相互依存的。然而,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整个课堂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教师该怎么去教学生,而不是关注学生怎样学
根据近年来已发表的有关黄芩苷的文献,介绍黄芩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其主要有抗肿瘤,抗病原体,对肝、脑损伤的修复保护,对糖尿病肾病的改善和抗过敏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