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不同上前牙唇倾度的安氏Ⅱ类错(牙合)上、下颌前牙区牙根不同位点处牙槽骨厚度及牙根位置。 材料和方法: 按照下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河南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90例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Ⅱ错(牙合)患者,根据不同上前牙唇倾度(上颌中切牙牙长轴与腭平面交角)分为三组:唇倾组、直立组、舌倾组各30例,每组男性10名、女性20名。利用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拍摄的CBCT影像资料,经过Invivo5.2影像重建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下中切牙牙根各位点的牙槽骨厚度、牙齿旋转范围及牙齿唇倾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牙槽骨厚度:①上颌中切牙唇倾组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左(1.98±1.12)mm,右(1.91±1.36)mm]及牙根唇侧旋转范围[左(15.65±8.76)°,右(15.16±9.55)°]分别大于舌倾组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左(0.28±0.35)mm,右(0.39±0.40)mm]及牙根唇向旋转范围[左(3.13±4.03)°,右(2.77±2.64)°]。②上颌不同组之间,上颌根尖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不如唇侧明显,仅在左侧上颌中切牙表现为唇倾组舌侧牙槽骨厚度和牙根舌侧旋转范围大于舌倾组。具体厚度如下:上颌中切牙唇倾组根尖舌侧牙槽骨厚度[左(3.72±1.87)mm,右(3.65±1.49)mm]及牙根舌侧旋转范围[左(26.89±13.70)°,右(25.53±9.03)°];舌倾组根尖舌侧牙槽骨厚度[左(6.35±2.30)mm,右(5.69±2.66)mm]及牙根舌侧旋转范围[左(46.19±17.00)°,右(39.02±21.79)°]。③相对牙槽骨厚度百分比(根尖牙槽骨总厚度/釉牙骨质界宽度*100%)仅左侧上颌直立组超过100%,其余各组均小于100%,尤其是下切牙,相对牙槽骨厚度百分比仅为74%左右。上颌所有中切牙相对牙槽骨厚度百分比<1的比例为57.32%,下颌为95.00%。 2、牙根在牙槽骨中唇舌向位置:①上颌中切牙唇倾组根尖在牙槽骨唇侧[以距离计算左(37±17)%,右(34±15)%;以旋转范围计算左(38±21)%,右(37±12)%]位置大于舌倾组根尖在牙槽骨唇侧[以距离计算左(5±5)%,右(9±9)%;以旋转范围计算左(7±10)%,右(11±11)%]。②下中切牙区牙槽骨厚度及牙根位置在不同上中切牙唇倾度组间及左右两侧间无明显区别。 结论: 1、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上下颌中切牙区牙槽骨厚度及牙根位置不完全一致。 2、上前牙唇倾度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中切牙区牙槽骨总厚度无明显影响,但对上前牙根尖位置影响较大。 3、无论是唇倾组、直立组、还是舌倾组其上中切牙根尖位置基本都在牙槽骨唇侧2/5以内,而下颌中切牙根尖基本在牙槽骨中央。 4、相对于中切牙唇舌(腭)釉牙骨质界宽度来说,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较薄,尤其是下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