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辛法是一种性味配伍方法,可分为辛开苦降法和轻苦微辛法。其理论肇始于《内经》,创用始于仲景方书,唐宋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得以发展,明清时期这一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温病学家使之进一步提高。性味又称气味,温病学家治疗温病遣方用药十分重视药物性味。叶天士强调“论药必首推气味”,“论药方,推气味”,“幼科不究病本,不明药中气味,愈治愈剧”,“黄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其立法重在气味,其医案中即有“辛以开之,苦以降之”、“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苦降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等苦辛性味配伍理论的记载,将泻心汤类方及小陷胸汤等辛开苦降方剂系统应用于温病的治疗。受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发病特点及仲景栀子豉汤的影响,叶氏将辛开苦降法理论与轻可祛实理论相结合,创用轻苦微辛法,发展了苦辛法。吴鞠通力倡性味学说,于各方条下,注明《内经》何法,强调“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继承了叶天士苦辛法治疗温病的理论,并对叶氏苦辛方予以整理及命名,且创制苦辛方,规范了苦辛法。王孟英善于应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温病挟痰证,并创制诸多治疗霍乱的苦辛方,丰富了苦辛法。以柳宝诒为代表的其它温病学家继承叶、吴、王三家苦辛法理论及用药经验,将其用于温病的治疗,并对前贤苦辛法治疗温病理论予以进一步探讨,发展了温病苦辛法。此外,温病学家对苦辛法治疗温病的组方用药、作用机理等亦有着深刻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温病学相关文献的研究,从苦辛法治疗温病的病种及证候、性味配伍、药物归经、药物组合、作用机理等方面,探讨了苦辛法治疗温病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明确了苦辛法作为治疗温病尤其是湿热性温病的性味配伍方法,具有调理气机、清化湿热、清热化痰、清热解毒等作用,对后世医家治疗温病及杂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