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能够引起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癌的发生。高致病型病毒株HPV的长时间感染,是促使子宫颈癌变发生的关键生物学因素,其中HPV16是最常见的HPV型别。大多数情况下,HPV DNA在宿主细胞中是以游离的状态存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HPV DNA片段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部分病毒基因整合到人类宿主基因中,在细胞转化、永生化以及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宫颈癌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PV的整合通常可以引起E2基因的破坏及丢失,进而导致E6、E7基因调节失控,增强了E6、E7基因的转录活性及蛋白表达。APOBEC3(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 3,载脂蛋白B mRNA编辑催化多肽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天然免疫分子,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其脱氨酶的作用去除胞嘧啶骨架上的氨基,致使胞嘧啶(Cytidine,C)转变为尿嘧啶(Uridine,U)。U在后续的修复中变为T,最终形成C到T的突变,对应互补链就是G到A的突变。2008年Vartanian首次发现了APOBEC3相关突变在人类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宫颈上皮组织的HPV16a病毒中存在。近来,APOBEC3蛋白编辑HPV逐渐在细胞实验中被报道,但是在临床标本中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的目的是从APOBEC3对HPV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入手,利用临床样本阐明是否APOBEC3特征性突变存在于HPV病毒DNA中。探讨APOBEC3的表达、肿瘤的分期、病毒突变与病毒宿主基因整合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另外我们的结果还会为解释APOBEC3在HPV致癌整合步骤中扮演的角色提供初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PV阳性宫颈癌细胞系(Caski)、HPV阴性宫颈癌细胞系(C33A)及HPV阴性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中APOBEC3蛋白家族成员的mRNA表达量,说明APOBEC3家族成员的表达量与HPV诱导的宫颈癌变之间的相关性。(2)在700名体检妇女HPV检测结果中,统计感染HPV病例数及HPV16阳性病例数,分析HPV感染率和HPV16阳性率。(3)利用收集的HPV16阳性的宫颈上皮细胞对HPV16病毒基因组进行突变检测。利用DNA纯化试剂盒,对人类感染的HPV16病毒DNA进行纯化,使用纯化后得到的DNA进行既往文献报道的HPV16的E2基因巢式PCR反应。利用PCR产物进行TA克隆、蓝白斑筛选、及后续Sanger法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深度分析,主要观察突变量,突变类型,及突变偏好。结果:(1)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APOBEC3A和APOBEC3B的mRNA在Caski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33A和HaCat细胞,P<0.001,结果有显著意义。(2)在入组的700名女性中,110名检测出HPV阳性,HPV感染率为15.71%;其中HPV16阳性为46例,占HPV感染总数的41.82%,为最主要的HPV型别。(3)在46例HPV16阳性的标本中,26例提示E2基因阳性。(4)E2基因巢式PCR方法提示26例标本中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G/C->A/T的突变。(5)E2基因测序结果提示,在总共66×165bp的测序范围内,共发现1155个G/C->A/T突变,突变频率为10.6%。(6)E2基因中G/C突变碱基5’端相邻碱基偏好分析提示,GpC和TpC的含量占约80%,为主要突变碱基类型。(7)11个标本进一步分组发现,G/C->A/T的突变量与疾病分期有相关性,G/C->A/T突变量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分级呈正相关。结论:(1)HPV阳性宫颈癌细胞系中APOBEC3A、3B明显高于HPV阴性宫颈癌及永生化上皮细胞。(2)HPV病毒E2基因可以被APOBEC3A或者APOBEC3B突变,E2基因的突变量与宫颈癌变的发展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