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勘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认识。然而,随着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已经显示出目前的有利砂体的储层识别方法具有一定多解性,沉积体系研究较为粗略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储层识别方法,以及细致的沉积体系研究,对于推进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SQ21(23.8Ma-21Ma)为研究目的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主要使用覆盖全区的3D地震资料与已有井资料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 (1)通过速度—岩性的压实曲线的制作,明确珠江组地层埋深在1500m-3500m之间,存在细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与灰岩等多种岩性。而Ⅰ类砂岩主要为细砂岩与含气砂岩,速度比泥岩速度低;Ⅲ类砂岩为粉砂岩与钙质砂岩,速度比泥岩速度高;而灰岩的速度最高。因此,Ⅰ类砂岩在研究区的波形特征对应与右下倾波形,而Ⅲ类砂岩对应左下倾波形;而Ⅱ类砂岩的波形特征不明显。虽然灰岩层(含钙砂岩)也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类似Ⅰ类砂岩的亮点的强反射,但其波形特征却明显不同,因此通过不同的波形特征可以识别排除可能的灰岩干扰。通过以上认识运用到提取出的地震均方根属性解释之上,在沉积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排除部分地震属性的多解性,认识到研究区东部隆起区存在灰质高速层沉积。 (2)通过6口单井分析与4张拉平法沉积原形盆地的恢复,明确了不同沉积相的地震识别标志。三角洲相地震剖面特征为较连续弱振幅反射,部分可见前积反射构型。地震波形一般表现为含砂质较少的低频波形,并且波形相似度高。三角洲相砂体形态一般以小条带状为特征,在属性图上也以较弱的振幅特征为主。斜坡扇地震反射特征以不连续的中—强反射为特征,可见丘形反射构型。地震波形特征为较强振幅的低频波形为特征,反映出砂岩含量增加的特征。斜坡扇的水下河道砂体形态为较为平直,河道的下切形态明显。盆底扇地震反射特征为连续性较好的强振幅为特征,均方根振幅显示为饼状强反射特征,可见部分丘形反射特征,波形特征多为右下倾斜对称波形。盆地扇内部中扇河道砂体砂体的形态多为曲流化形态。灰岩或富灰质沉积发育于古地貌较高的东部隆起区。地震反射为连续性较好的强振幅光滑反射特征为主,均方根振幅也为极强振幅的条带状特征,波形特征右下倾波形。 (3)根据以上识别标志,建立砂体骨架地层分布与沉积体系。认为研究区存在古珠江与东沙隆起相关的两大水流体系,古珠江水流体系包括北北西向与正北向,而与东沙隆起相关的水流体系为北东向。由这三条水流体系,在研究区构成北北西向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与北东向复合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 (4)最后,依据三角洲—深水扇关系认为有利的砂体分布于物源供给为充分的北北西向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深水扇中,而有利区为位于靠近断层的盆地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