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版本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一经发布,就明确提出了今后高中政治课程要与其他学段课程共同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这也意味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指导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研究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同课堂提问结合起来,主要解决“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哪些模式、模式实施情况如何、如何对基本模式进行优化”这三个问题,为提升高中政治课程的育人质量而服务。一方面,以往课堂提问的研究思路呈“主客体对立、主体中心论”趋势。也就是说坚持“教师主体”的就去研究教师一节课上提多少问题、什么时候问、问了以后怎样理答等教师如何“教”的相关内容,坚持“学生主体”的就去研究学生对于提问的接受机制、适应心理等如何“学”的相关内容,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把课堂提问与具体学科结合而开展的研究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成果少、质量低。主体间性理论正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对于研究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把课堂提问视为“双主体-客体”系统、深度挖掘提问设计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尝试转换视角,在“教师和学生都是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客体”这一基础假设的前提下,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对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从四个方面依次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内容概述了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界定;第二部分论述了主体间性理论之于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适切性,发现了主体间性视域下课堂提问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其关系;第三部分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发现了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三种模式运用的现状以及产生的问题,分析了相关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实证样本中三种模式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拓展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综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学理论的具体方法,得出了以下两方面成果:第一,研究发现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提问不是人们通俗理解的“课堂提问”。本研究充分利用主体间性理论的“消解主客体对立”思想,从“双主体-客体”的视角将课堂提问定义为一个“主客体互动系统”,将研究的关注点落在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二者提问的相关关系上,开拓了以往“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对立、主体中心”的研究思路。第二,研究发现主体间性视域下高中政治课堂提问实施的“应然目标”与“实然效果”之间存在差异,且课堂提问文化的形成处于困境之中。“师生模式、生师模式、生生模式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交互作用系统,能够为缩小这种差异、走出这种困境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