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洗脱球囊在冠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短期疗效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ahah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药物洗脱球囊器械的兴起与技术逐渐发展,经过众多关于其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的运用研究,它已被循证医学认可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手段被运用于相关临床实践。虽然药物洗脱球囊在全球范围内亦被临床介入医师应用于其他冠状动脉病变(如:分叉病变、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等),但在这些病变方面缺乏相应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证实药物洗脱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优势等。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在临床上较常见,然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运用于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常因较高的复发率而受到限制。基于以上原因设计了此单中心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药物洗脱球囊(Drug Eluting Balloon,DEB)在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情况并研究其术后即刻疗效。方法:采用连续入选方式入选了自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符合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并接受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术治疗患者63例。主要纳入标准包括:冠状动脉小血管管腔狭窄程度≥70%,病变长度≤22mm,管腔直径≤2.75mm。所有病例均运用了紫杉醇药物(3μg/mm2)洗脱球囊(SeQuentPlease)对病变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介入治疗,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观察药物洗脱球囊扩张前后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um Lumen Diameter,MLD)值、管腔狭窄程度、心绞痛发生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药物洗脱球囊扩张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上述指标有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分析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在药物洗脱球囊运用于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可探索的研究方向及思路。探讨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术的操作经验及技巧要点,并总结药物洗脱球囊在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研究及循证推荐。结果:药物洗脱球囊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应用共63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术中并发症。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63例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绞痛发生率,发现:最小管腔直径值、管腔狭窄程度、心绞痛发生率术前术后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值较术前显著增加(2.0±0.4 V.S.0.9±0.5P=0.001),术后管腔狭窄程度较术前显著降低(23.0±9.4V.S.77.7±21.4 P=0.049),术后心绞痛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3.2%V.S.90.5%P<0.001)。结论: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针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能够显著增加病变血管最小管腔直径,降低管腔狭窄程度,降低心绞痛发生率,患者短期耐受性良好,能够安全、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延髓梗死主要分成延髓内侧梗死和延髓外侧梗死,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相对少见,约占延髓梗死的19%-25%,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1%-5%,
目的:观测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ongbercept,KH902)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 AM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治疗前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