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结合标本数据以及资料整理,利用MaxEnt以及ArcGIS软件对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各种不同生活型的适生区及2070年的收缩扩张面积进行推测,同时利用NCBI上的分子条形码以及野外收集的分子材料建立以ITS+matK两个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树,探究各个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高低,并且结合生境和气候因子对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共有63属193种,其中以地生的兰科植物为主,占总数的59%,其次为附生兰,占种数的32.6%,腐生兰在江西分布最少,占种数的8%。兰科植物在武夷山脉、九连山脉以及罗霄山脉的分布较多且集中,从物种特有性角度分析,武夷山脉的中段和北段以及罗霄山脉中部到齐云山的一段为特有性高的区域,表明这3个区域分化出了更多其他区域没有的兰科植物;从多样性的角度看,九连山脉西南段以及整个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的中南段属于兰科植物多样性高的区域,这可能与这3个区域多样化的地貌与气候特征有关;从物种适生区分布看,江西省东南部地区属于兰科植物适生性较高的区域,同时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分布区域呈现了不一样的分布格局,地生兰在北部分布较多,而腐生兰和附生兰在南部分布较为集中;从适生区变化趋势看,不同生活型的兰科植物在2070年的适生区出现了北移的现象。研究发现相对于ITS和matK两个单独的分子标记来说,ITS+matK更加适合研究江西省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通过这2个分子标记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可以发现,武夷山以及九连山保护区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高,并且两地的系统发育结构属于发散型,表明这两地兰科植物的个体来源于进化关系更加远的进化分支上。井冈山和齐云山的兰科植物种类虽然较多,但其系统发育结构为聚集型,表明这两地的兰科植物来源于进化关系相对较为接近的进化分支上,同时发现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最干季度降雨量存在联系,这可能是影响兰科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从聚类分析看,齐云山先与九连山保护区聚为一支,再与井冈山合为一支,最后与马头山聚为一支;庐山与官山聚为一支,三清山和铜钹山保护区聚为一支;而武夷山脉保护区单独为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