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脆性矿物破碎过程能量消耗巨大,破碎磨矿能耗可达全国总能源消费的1.15%以上,世界上用于破碎磨矿的电能占总电能消耗3.3%左右。破碎过程中,传递给待破碎物料的吸收能转化为弹性能、新增表面能、耗散热能、破碎后飞溅颗粒动能及其它形式的能量,其中热能是主要的耗散形式。研究脆性矿物破碎现象,建立各类能量的计算模型,揭示破碎过程能量演化规律,对选择合适的加载方式、降低破碎过程的能量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对典型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脆性矿物破碎过程能量消耗巨大,破碎磨矿能耗可达全国总能源消费的1.15%以上,世界上用于破碎磨矿的电能占总电能消耗3.3%左右。破碎过程中,传递给待破碎物料的吸收能转化为弹性能、新增表面能、耗散热能、破碎后飞溅颗粒动能及其它形式的能量,其中热能是主要的耗散形式。研究脆性矿物破碎现象,建立各类能量的计算模型,揭示破碎过程能量演化规律,对选择合适的加载方式、降低破碎过程的能量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对典型的脆性矿物花岗岩与石英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定量测定破碎过程中的输入能、弹性能与耗散能,并研究不同加载速率下弹性能与耗散能随载荷水平变化的规律。加载过程中,随着应力水平的提高,弹性能增速大于耗散能。加载速率对花岗岩与石英弹性能密度差异的影响不显著,在1~2 k N/s的加载速率下,花岗岩的耗散能密度高于石英,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两者的差异不再明显。在压密阶段,花岗岩与石英弹性能占比的演化特点刚好相反,较低加载速率下花岗岩试件的弹性能占较低,而石英的弹性能较高。试验过程中,随着载荷的增加,花岗岩弹性能占比从55%增长到73%,石英的弹性能占比从50%增长到80%,石英的储能极限高于花岗岩。借助高速摄影技术,综合坐标法与涂色法,研究不同脆性矿物破碎过程动能演化规律以及破碎颗粒的空间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加载速率为1、2、3、4与5 kN/s的条件下,花岗岩试件破碎平均动能为2.60 J,弹性能转化为动能比例的平均值为16.03%;石英试件破碎平均动能为39.99 J,弹性能转化为动能比例的平均值为22.74%。石英试件破碎后颗粒动能约为花岗岩的15倍,输入能转化为动能的比例约为花岗岩的2.4倍。对花岗岩而言,破碎产生的小颗粒主要集中在中心位置,大颗粒飞溅位置随机性较强。对石英而言,小颗粒与大颗粒质量空间分布相似,产物聚集质量与飞溅距离正相关。在加载速率为1、2、3、4与5 kN/s的条件下对花岗岩与石英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利用颗粒形貌测量系统结合自动化图像处理技术对花岗岩与石英的破碎产物粒形与表面分形维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颗粒粒形与表面分形维数影响不显著。6~13、13~20、20~30、30~100 mm各粒级花岗岩颗粒的伸长率主要为2~3,平整度主要为1.5~3.5;3~6、6~13、13~20、20~30 mm各粒级石英颗粒伸长率主要为1~2,平整度主要为2~4。由此可知,不同粒级颗粒的粒形无明显差异。在6~100 mm粒级范围内,花岗岩颗粒的分形维数随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3~30 mm粒级范围内,石英分形维数随粒度增大表现出波动性。建立表面能精细计算模型,研究粒形与表面分形维数在表面积计算模型中的权重,计算两种矿物破碎能量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计算大颗粒表面积时,粗糙模型比光滑模型有更明显的差异。对于整个粒级,粗糙度对表面积的影响比颗粒形状更显著。在颗粒形状相同的情况下,粗糙模型计算的新增表面能约为光滑模型的27倍;在相同粗糙度下,椭球模型的新增表面能约为球体模型的1.3倍。采用红外热像仪实时监测无烟煤冲击破碎过程的温度变化,基于牛顿冷却定律与瞬态热传导理论,建立耗散热能直接计算模型。在花岗岩与石英的单轴压缩过程中,应用耗散热能计算模型完成脆性矿物破碎过程主要能量的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载速率与矿物种类对能量效率以及能量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k N/s范围内,加载速率对花岗岩破碎能量效率影响不显著;颗粒动能与耗散热能的比例随加载速率增大而增大,在加载速率为5 k N/s时耗散热能占比大幅度增加。对于石英,在加载速率为1 k N/s时,破碎能量效率最高,达到8%;在1~5 k N/s范围内,各类能量的变化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加载速率为1 k N/s时,耗散热占比能接近10%。本文提出了脆性矿物破碎动能与表面能的精细计算方法,建立了耗散热能直接计算模型,并对破碎过程涉及的主要能量类型进行了量化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脆性矿物破碎理论与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为了应对世界范围内的能量与环境污染的挑战,如清洁能源转化、氨气生产和污染物减排等,必然需要开发具有高综合性能的先进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电化学法在替代昂贵的Haber-Bosch法和传统的废水处理法生产NH3和去除水中污染物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性能与电极的性质密切相关。除了电极材料的选择和组分的优化外,基于精确纳米结构进行的材料制备对其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做出了大量的
氨基酸/短肽小分子绿色安全、灵活可调、功能多样、廉价易得等优点使其在分子自组装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通过合理设计分子结构以及给予特定的动力学刺激,氨基酸/短肽小分子可以组装成具有特异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这些基于氨基酸/短肽自组装的纳米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活性高,这些独特的优势是传统无机纳米材料无法比拟的。随着电活性组织工程、新一代荧光成像以及无损光学医疗等新兴
研究和开发高效低耗的充填材料和技术,是实现绿色矿山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缓解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成为了采矿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减少成本、改善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远景资源和自然环境,本文提出了新型纤维增强泡沫尾矿充填材料,以某金矿尾矿为原料,在充填料浆混合物中引入预制的稳定空气泡沫,使料浆固结后形成蜂窝状结构的充填材料。选用剑麻纤维、玄武岩纤维和纤维素纤维三种性能不同和形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人类与其频繁且密切的接触,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研究者已采取多种方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细胞的作用,但始终无法直接观察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细胞的作用,只能通过一些间接手段推测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设计并合成多种荧光表面活性剂,利用其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的优势,就表面活性剂对细胞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并阐明其与表面活性相关的细胞毒性机理。首先,本文设计并合成了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2D COFs)材料是一种由共价键连接的晶态多孔聚合物材料,具有密度小、孔隙率高、孔道规整及可功能化等优点,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膜材料。理想的2D COFs分离膜是具有孔道取向性的层状结构,但是因COFs的晶体本性,其成膜时的成核生长过程难以控制,常规方法制备的多是取向杂乱的多晶膜,且存在晶
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煤炭转化、冶金、食品加工以及制造业等领域中的酚类污染物,毒性高、难降解且具积累性,不仅会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中苯酚(PN)、硝基酚(NP)等原生质毒物对人体会产生直接毒害,是我国《水中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的重点控制对象。饮用水卫生国家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饮用水和各类地表水中挥发酚类(以苯酚计)的下限在0.002 mg L-1到0.1 mg
留煤柱开采是我国井工矿开采煤炭资源的传统方式,但煤炭资源的浪费以及大量的巷道掘进工程制约了井工矿高效采掘接替、安全绿色生产。切顶卸压自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110”工法)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无煤柱开采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其在解决井工矿采掘接替紧张、提高回采率、实现煤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渐开采殆尽,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转向深部,在“三高一扰动”的影响下,深部巷道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及铁路等交通工程越来越多。由于西部地区的高海拔、多山川的地形特点,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山岭隧道。由于西部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在采用常规支护技术时,出现了大量的软岩大变形隧道。岷县隧道是国家G75高速渭武段的控制性工程,采用传统的标准设计法进行围岩的支护设计,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软岩大变形灾害,为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建设成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味觉感受在昆虫的取食、交配和产卵等多项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昆虫对味觉物质的感受主要由味觉受体来完成。昆虫味觉受体可分为糖类受体、果糖受体、二氧化碳受体和苦味受体四类,其中,糖类受体和果糖受体参与糖类物质的识别,对昆虫的取食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味觉受体通常存在于昆虫的外周味觉器官当中,如触角、喙、跗节和翅膀边缘等部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昆虫的味觉受体存在于肠道和脑部等非味觉器官当中,推测这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液化所得的煤焦油产量非常高,煤焦油沥青(coal tar pitch,CTP)是焦油蒸馏后的残液部分,除了用于制备冶金工业的阳极和炭素制品,也可以制备煤系中间相沥青和炭材料。但是由于煤焦油沥青中C/H原子比过高,并含有较高的喹啉不溶物(quinoline insoluble,QI)、氮和硫杂原子,因此,需要精制和改性才可作为制备高品质中间相沥青和炭材料的原料。生物质沥青(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