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条件指数作为反映一个国家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自1994年由加拿大银行首次提出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货币条件指数作为判断国家货币政策松紧的指标,已经被更多的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使用。其中部分国家已经使用货币条件指数作为调整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更多的国家则将其作为制定货币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汇率在中国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当中,正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中国经济体系的特点,通过实际利率、实际汇率和实际货币供应量三个指标构建中国的货币条件指数,利用该指数衡量中国的货币政策松紧变化。并结合货币条件指数在经济中的应用,对货币条件指数在经济体系的应用和预测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实证分析表明,构建货币条件指数不仅可以作为我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指示器和领先指标,最终得出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章首先对货币条件指数的产生,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介绍了货币条件指数建立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对货币条件指数的构建和作用进行了说明。其中选取变量时扩充了货币条件指数的概念,在考虑利率与汇率的前提下,把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的货币供应量也纳入构建货币条件指数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条件指数。在实证部分,首先介绍了文章中选取变量的方法。然后选取1997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实际货币供应量、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五者的缺口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得出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在计算货币条件指数时所占的权重大小,然后通过选定适当的基期,算出我国的货币条件指数。根据权重分析各变量对于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大小,验证货币条件指数对于把握货币宽松程度的作用,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货币条件指数同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货币条件指数对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预测关系,为预测货币政策形势和经济走势提供依据。并根据最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结论,针对货币条件指数所反映的问题,调整和优化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