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类肿瘤样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特殊类型的椎管内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因游离的髓核周边形成炎性血管化,核磁共振显示髓核周边出现强化光圈的“戒指征”,容易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血肿等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案为开放手术开窗髓核摘除并椎间融合术,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微创手术方案,但目前采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的报道和临床研究较少;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本团队在术前精准诊断的基础上,采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类肿瘤样腰椎间盘突出症,达到了理想的疗效,但脊柱内镜与传统的开窗术治疗类肿瘤样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近期和远期的疗效究竟有无差别,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对脊柱内镜与传统的开窗术治疗类肿瘤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临床对比研究,为临床采用更为微创、有效的方案治疗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的24例类肿瘤样腰椎间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2例采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微创组),12例采用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开放组)。术后随访1年,通过对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VAS疼痛评分、ODI评分以及改良MacNab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ODI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后VAS疼痛评分、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改良MacNab评分,优4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3.3%;开放组术后改良MacNab评分,优4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类肿瘤样腰椎间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是一种很好的手术治疗选择。脊柱内镜技术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类肿瘤样腰椎间突出症近期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