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性住房工程是我国政府当前改善国民居住条件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1998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开始,经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正处在历史性大规模建设阶段。随着大批保障房项目的兴建,不可避免的建筑能耗也随之逐渐加大,影响了周边环境,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绿色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为今后保障房项目的发展方向,而对此类项目的建筑后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对于住宅项目的评价大多都是意在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些评价方法中比较出名的是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以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评价方法大多采用以权重系数为主的定性研究,虽然采用相关的数学,统计等手段降低主观性,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评价方法主观性仍显的过重,其评价结果在客观上也会让人难以信服。生态足迹方法属于生态经济学领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型分析工具,此方法在行业规划、区域循环经济等诸多领域已经展开了很多实际应用,而在建筑领域采用生态足迹法则属于比较创新的尝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即是如何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到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评价中来。本文引入生态足迹分析法评价绿色保障房工程,并详细阐述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构建保障房项目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将绿色保障房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以及拆除阶段所产生的完整生态足迹分类进行相关的计算,并和项目建设地区域生态足迹承载力相比对,进而建立评价标准,从而判断此类保障房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本文最后针对赣州市某一具体的绿色保障房项目实例,测算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生态足迹。最后的计算结果表明,此保障房项目存在着一定的生态赤字。但是与当地其他商品房建设项目动辄上百倍的生态赤字比起来,此项目就是绿色项目。从工程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考虑,一方面应该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生态足迹,尤其是在项目的建设阶段。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项目所处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本论文通过以上的研究,构建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住房项目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到绿色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希望通过量化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为今后评价绿色保障房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