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见水快且采收率低。采用注气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但是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且分布不连续,造成了对注气驱油规律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见水快且采收率低。采用注气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但是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且分布不连续,造成了对注气驱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本论文基于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以实际油藏地震属性资料为依据,利用三维建模方法设计制作了三类典型缝洞结构物理模型并开展注气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缝洞结构下注气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对于缝洞型油藏注气采油,高注低采注气方式的驱油效果好于低注高采;缝注洞采的驱油效果好于洞注缝采;对于裂缝型油藏,增大注气速度后有利于气体克服阻力增加气体波及范围;采用间歇注气方式采出程度略大于恒速注气方式。利用溶洞三维模型模拟底水开采及注气开采过程,实验表明:采用小排量、多轮次注气对溶洞模型的开发最为充分;注气速度存在一个最优取值使气驱效率最高并把本次实验最佳注气速度确定为5m1/min;气水混注的注入方式采出程度最高,其次为间歇注气方式及恒速注气方式。利用缝洞三维井组模型开展注气驱油实验,实验表明,不规则布井方式采出程度大于交叉分布的布井方式;不同缝洞关系对气驱效果有很大影响,上洞下缝型连接方式最有利于注气驱油,裂缝与溶洞横向连接的缝洞体,其裂缝与溶洞连接相对位置是决定溶洞中原油采出程度的关键因素。基于三类不同缝洞结构的物理模型开展了气驱前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揭示了不同缝洞结构下气驱前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实验表明注气井位对剩余油分布影响重大;不同缝洞的连通模式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溶洞局部高部位、侧壁延伸孔洞是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论文成果为缝洞型油藏注气驱油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致力于研究俄罗斯环境安全领域的现状。在笔者看来,环境安全对于俄罗斯联邦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因为,鉴于当前俄罗斯的局势,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方案。在俄罗斯,现
流域生态补偿是指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调节流域上下游各方的利益进而达到维护流域地界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目的的行为,它既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又表达了对流域生态功能价
目的:基于毒损脑络学说,通过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应用清开灵注射液对α-syn、Tau、Bcl-2三种蛋白表达含量的影响,探求清开灵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清开灵组、依达拉奉组、模型组、空白组并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
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电催化分解水作为能够大规模化应用且清洁的技术,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贵金属昂
复合材料组合管的纯弯曲问题是一个广义平面问题,需要采用包含两个应力函数的柔度法进行求解。本文首先对包含柱型正交各向异性特殊缠绕层即0°或90°缠绕层以及各向同性层的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可以合成具有特异识别性功能聚合物的一门技术,由该技术合成的聚合物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目前,MIP因具有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特异选择性、成本低
执行器饱和和模型不确定性是控制工程师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针对执行器饱和问题的研究已进行多年,但其鲁棒性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将模型不确定性纳入到抗饱和控制器
苯酚为常见水污染物之一,对其进行处理具有深远意义。目前,去除水中苯酚的有效方法之一为催化湿式氧化法(CWAO)。先前众多研究均表明MnCeOx催化剂是一种高效催化湿式氧化苯酚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极强的储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能源矿产。天然气水合物电学特性模拟实验为野外的水合物勘探及资源评价提供基础和校正数据,其中电学测试技术不
目前应用深海浮式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开发海上天然气资源成为趋势,天然气脱酸预处理工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陆上的预处理工艺较为成熟,但是对于应用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上的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