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九十年代末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战线,缩短经营半径,从农村金融领域退出,及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撤并关闭之后,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但农村信用社历年发展沉积下来的问题:“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成为制约自身发展壮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2003年,中央以国发[2003]15号《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序幕,确定山东、浙江、贵州等8个省(市)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在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为包括四川省在内的21个省(市)。此次改革目的确定为:通过改革,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理顺管理体制,转换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力,即真正实现“花钱买机制”。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关键时期,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产权划分尚未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资产质量有待优化,电子化结算程度低以及政府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离“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全文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的背景。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意义。回顾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概述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以彭山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具体描述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第三部分:以彭山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分析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产权划分尚未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资产质量有待优化,电子化结算程度低以及政府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第四部分:从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信贷管理,优化资产质量,加强电子化建设,改进金融服务质量,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