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铁迅速发展时,同样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先导产业的航空运输的载体-机场的建设与运营对区域经济是否如经济学家所预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国内学者都以机场吞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做格兰杰因果检验,而得出机场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结论各不相同,这种简单因果回归分析的方法因未考虑该地区本身经济增长的潜在内生性问题,很难得出准确无偏的结论。文章选择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基于倾向匹配得分法的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对2010年新增通航的9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机场的建立并未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为了解释得出与一般回归分析截然不同结论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机场建设和投入的时间长短以及吸纳规模来分析,使用Hansen的面板门槛模型,选取2006年通航的全国大陆所有机场2006-2013年的运营情况以及所在地级市基本宏观经济数据,探究机场运营的程度与当地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依据双重门槛的两个门槛值将机场的运营情况按年工作量划分为三个区间(运营规模较小lworkload≤13.697、运营规模适中13.697<lworkload<16.388以及运营规模较大lworkload≥13.388)。发现机场运营的规模在突破了第一个门槛值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负转正,且运营规模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门槛模型的估计结果为我国通航机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和预测,据此文章提出了关于我国机场布局和运营方面的具体建议。机场建设应以区域经济发展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为基础,既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总体规划,又符合当地实际经济情况,明确定位,适度超前。对于处在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的运营规模较小的机场,要依靠增加非航空收入和支线航线来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自身实力。对于已经跨越了第一个门槛值,能对当地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机场,要积极吸引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推动产业升级,构建多圈层产业布局结构的临空经济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