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视。我国作为世界汽车大国之一,也从政府的直接补助、税收的减免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论断已被汽车产业内人士和各国政府所认同。在传统汽车领域,由于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被美、日、欧等西方汽车强国所牢牢掌控,中国的汽车企业一直被锁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低端地位无法突围,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愿望遥遥无期。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标志着汽车领域的一次重要的系统性的革命,是我国从汽车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问题方面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研究机构、汽车企业(尤其是传统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从国家发布“十五”规划至今,我国政府从多方面入手的产业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也从供给政策、需求政策、配套环境政策三方面对其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但至目前为止,在宏观方面,还没有人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整个创新网络和产业配套体系角度进行的研究;微观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也都忽视了汽车企业的行为态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若是汽车企业自身的研发态度不积极,政府政策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鉴于此,本文从技术创新理论中的集群式创新理论、产业配套理论、行为经济学的状偏好理论和确定效应入手,分别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以此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打破地区保护制约,建立全国性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网络;结合地区的产业优势,建立促进产业配套相关制度;建立事后梯度激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