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痛证的证型特点、证候要素以及用药规律;建立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分析模型;以及发现病、证、药之问的相关关系。意义:为今后痛证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对痛证的治疗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方法:1.本课题通过检索CNKI收录的1996~2007年间的关于痛证或疼痛的文献,最后得到1015篇标准文献。2.对其中的病名、证型名、证素名、方剂名、中药名进行数据规范处理使资料统一规范化。3.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然后把原始数据转换为统计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对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证型、证素、方剂、药物、药理作用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平均值等分析。再用SPSSClementine11.1提供Apriori算法对药物之间以及证素与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通过整理规范共收集了关于痛证病案1015个,得到190种疾病,以中医诊断疾病的有47种,其中前10位分别是痹证、胃脘痛、胸痹心痛、痛经、胁痛、腰痛、头痛、腹痛、产后身痛、乳癖;以西医诊断疾病的有143种,其中前10位疾病分别是慢性胃炎、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痛风、偏头痛。2.根据痛证的基本病机进行分类,属于实证的有576个;属于虚实夹杂证的350个;属于虚证的有89个。3.本病经拆分处理共涉及证型有247个,其中前12位证型分别是气滞血瘀证、风寒湿痹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结证、气血两虚证、肝郁气滞证、肝肾亏虚证、寒湿阻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4.将247个证型进行分解总共得到51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证素26个,病性证素25个。病位证素排列在前10位的分别是肝、经络、肾、脾、胃、心、胆、肠、胞宫、表;病性证素排列前10位的分别是血瘀、湿、寒、火热、气滞、气虚、阳虚、风、血虚、痰。5.在治疗痛证临床文献使用的方剂,经统计,加减方使用频数为554次,自拟方使用频数为461次。常用的方剂经频数统计从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当归四逆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四逆散加减、芍药甘草汤加减、乌头汤加减、桂枝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独活寄生汤加减。其中加减方涉及18种不同功效的方剂,顺序依次是理血剂、祛湿剂、温里剂、和解剂、补益剂等。6.1015个病案中共使用439味药物,经统计常用药物有当归、甘草、白芍、桂枝、川芎、黄芪、柴胡、白术、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我们对频数在50次以上前80味药物进行药物类型分类,药物的使用多集中在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祛风湿药等。7.前80位常用的中药的药理作用经统计,药理作用顺序依次是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原微生物、镇痛、保肝[护肝]、抗氧化、消除自由基、降压、对心脏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等。8.对前80位常用药物的性味及其归经进行统计,使用中药药味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苦、辛、甘、酸、淡、咸;药性顺序依次是温、寒、平、热;归经顺序依次肝、脾、心、肺、胃、肾、膀胱、大肠、胆、心包、三焦、小肠。9.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的药物组合(2味药、3味药、4味药)和各药物(2味药、3味药、4味药)之间相关关系,以及药物与证素之间对应关联。结论:1.痛证临床治疗基本是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为主,以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为多见。2.痛证初期以邪实为主,痛证久延必虚,易损及气血阴阳,故后期有虚实夹杂证和虚证的情况。3.痛证以气血辨证为主,在前12个证型,属于气血辨证的就有5个,分别是气滞血瘀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血瘀证、气虚血瘀证。4.痛证证候要素中,病性要素以血瘀为主,病位要素以肝为先。5.痛证的方剂使用主要以理血剂为主,其代表方是血府逐瘀汤加减。6.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很多中药都具有明显缓解疼痛的疗效。治疗痛证药物的药理作用多具有抗炎作用,其次是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原微生物、镇痛作用。7.中药药味以苦味为主,其次是辛味、甘味;药性以温为主,其次是寒、平;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是脾、心。8.药物配伍主要是活血化瘀药与补益药为主,兼配伍理气药、温里药、祛湿药及虫类药等。注意气血阴阳兼顾,攻补兼施。9.关联规则用于药物配伍之间以及证素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分析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