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6-1640),原名王丰肃,字则圣、一元。明末意大利籍来华耶稣会士。万历三十三年(1605)入华,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南京布教期间遭遇教案,后被驱逐出境。至澳门居住八年,天启四年(1624)再次进入中国内地,出于安全原因考虑,改名为高一志。因在山西绛州传教期间功绩显著,被认为是山西天主教的“开教宗徒”,崇祯十三年(1640)在山西绛州去世。高一志是明末来华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其著作丰富为人所知,一生译著近二十种,本文将选取高一志《修身西学》、《齐家西学》、《治平西学》系列著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阐述,将其著作定义为“修治说”。文章将分为三部分进行阐释:第一章对高一志的经历及其著作进行介绍,分析其经历对著作的影响。南京教案爆发前,高一志多致力于实践传教活动,并不看重书籍的传播作用;暂居澳门期间,对南京教案进行反思,同时侧重于翻译有关中西互释方面的书籍;进入山西绛州之后,将这些译著进行整理刊印。“修治说”著作是高一志晚年的集大成之作。第二章对《修身西学》、《齐家西学》、《治平西学》三部著作的形成过程与具体内容做概括,进而探讨“修治说”的主旨。“修治说”这一系列著作,并非同时完成,其中有一部分是高一志稍早前作品,被重新编入“修治说”当中,故“修治说”也是高一志将西方天主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最完整的作品。文本的主要来源是耶稣会的学习课程——西方伦理学。文本的目的除了宣扬天主之外,同时也为绛州当地的地方教化服务。第三章研究文本中天主教伦理建构的过程及其特点。“修治说”文本在建构过程中充分考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处境,在不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原则下,关注儒家的思维方式、志向抱负,选取“修齐治平”这个综合主题,将儒家文化与天主教信仰结合起来。在结合过程中,除直接音译之外,又取材儒家固有的经典框架与术语,辅之西方伦理学的知识进行说理,使得儒家原有的词汇有了新的含义。“修治说”的创作过程也是“改造文化”的过程,每一个传教士个体的文化改造,组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整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