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竞争不再是区域范围内各地区之间的内部竞争,而是由地区或区域组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经济实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的全球竞争。京津冀地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具有地域的完整性和人文亲缘性,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都市经济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区域。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得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伴随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当前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本文从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区域内经济、环境,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解读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在经济、环境方面的优势、劣势。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中,为各城市选择地区间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论文收集了国内外主要文献,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据此对京津冀三省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基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增量等方面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抗逆能力、环境现状、环境治理力度等方面的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分别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变化情况,通过变异系数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出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对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读,得到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2年,北京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级为协调发展,类型为环境滞后型,天津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级在协调发展和过度之间波动,类型同为环境滞后于经济型,河北省内多数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级为失调衰退,类型主要表现为经济滞后型。据此,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北京与天津经济综合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势和河北省各城市在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加强区域内地区间的合作,从而提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