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岱地区是史前文化遗址集中发现的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之后发展为岳石文化。该地区文化特征明显,发展脉胳清晰,连续性较强,在以本地区文化为主导的情况下完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明因素的萌芽、产生及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海岱地区史前文明起源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海岱地区早期文明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距今约8000~7300年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个阶段已有粟、黍和稻的栽培,只是采集仍然占一定比重,农作物栽培规模可能不大,也有了家猪和家狗的驯养。陶器制作工艺还比较简单甚至原始,出现与栽培农作物相适应的石质农具。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的聚落形态表现出母系氏族的平等社会。氏族成员地位平等、共同拥有氏族财富,他们生前过着集体生活,实行族外婚,死后有意识的以单人葬的形式按次序埋葬在公共墓地。同时此阶段有了早期宗教信仰,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时会进行祭祀。第二阶段是距今约7300~5500年文明要素的萌芽阶段。海岱地区在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时的社会生产总体上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进步,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家猪等家畜的饲养更加普遍,专业性农具逐渐普及。陶器制作开始使用轮制技术,还新出现了装饰性玉器、纺织技术。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北庄遗址的的房址、墓葬等反映了此阶段已出现对偶家庭,从大汶口遗址、王因遗址、刘林遗址等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看到,此时在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偶婚制阶段的时候,部分地区已开始由母系逐渐向父权制过渡。东贾柏遗址灰坑中放置地平龟的现象表明当时宗教信仰有了一定发展。第三阶段是距今约5500~4500年文明要素的群生与早期国家萌芽阶段。此阶段,海岱地区的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表现在粮食作物产量大增,家畜饲养更加普遍,陶器、玉器及纺织业等手工业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同时,小家庭已经成为独立的生活单位,但小家庭依靠家族进行生产活动,家族在一个大家长的领导下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贫富分化加剧。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似乎显示当时已存在首领崇拜。第四阶段是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国家出现的状况。这阶段,农业和手工业依然长期稳步发展,房屋建筑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丁公遗址发现的明确为文字的陶刻符号,以及藤花落等遗址发现的大型宗教祭祀现象,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发达。龙山文化时期已完全处于专偶制家庭阶段,与此同时,城子崖、五莲丹土、藤花落等大型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墙、城壕、宫殿性建筑、城门门卫等说明当时已有强制性公共权力,出现了早期国家。海岱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实现了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跨越。最后还将海岱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在生产力状况、社会演进方面作了比较,显示了海岱地区在史前早期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海岱地区四个阶段的文明演进过程为摩尔根、恩格斯关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又一重要的文化遗存证明。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家长制家庭公社阶段逐渐形成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专偶制小家庭,期间至少经历了1000年,持续时间比较长,这与恩格斯认为的在农业社会出现后至文明时代开始前的绝大部分时段处于偶婚制家庭阶段,只在专偶制家庭出现前的短时段内是家长制家庭公社的观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