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育种是牡丹育种的主要方式,但远缘杂交败育和育种周期长是其主要瓶颈。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同时,利用子房、胚珠和胚培养技术进行胚挽救对辅助牡丹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田间调查、远缘杂交、显微观察与离体培养等方法对黄牡丹Paeonia lutea远缘杂交与败育机理以及子房、胚珠与胚培养进行研究,获得组内杂种苗,并确定了主要组合的败育原因,建立了稳定的胚培养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受精前障碍是多数远缘杂交组合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父本黄牡丹的花粉活力与结实率都较高,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异常现象,是良好的杂交父本;母本雌蕊正常,不存在单性结实现象。授粉后黄牡丹花粉黏附于各个柱头的数量均较高,但各个柱头及其附近的柱头乳突细胞内均产生胼胝质;大部分花粉管生长迟缓,且有扭曲、肿胀、结合、分枝等现象发生;少数花粉管能穿过柱头进入花柱,但常有胼胝质沉积其中。杂交组合是影响结实率的关键。‘凤丹白’、‘花蝴蝶’、‘黑花魁’、‘丹顶鹤’、‘百花丛笑’、‘海黄’、‘群英’作母本与黄牡丹杂交均具有较高的结实率。相对牡丹品种来说,芍药品种‘金凤’、‘手扶银须’、‘奇花露霜’’作母本与黄牡丹杂交的结实率较低,‘美菊’作母本与黄牡丹杂交没有结实。本试验共设制14种组合,杂交348朵花,收获299粒种子,培育24株幼苗,表明黄牡丹野生种与牡丹栽培品种杂交的这项育种工作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2.胚培养是克服受精后杂种胚败育的有效手段。子房、胚珠和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丹顶鹤’作母本与黄牡丹杂交获得子房产生较多愈伤组织而胚珠接种于培养基上褐化、受污染严重。胚萌发培养基为MS+0.1mg·L-1 NAA+1.0mg·L-16-BA,增殖培养基为MS+2.0mg·L-16-BA+0.2mg·L-1NAA,生根培养基为MS+0.2mg·L-1IAA,生根率达到80%,移栽驯化后的小苗成活率达75%。本研究实现了野生种黄牡丹与牡丹栽培品种的远缘杂交育种,并为离体胚培养技术在黄牡丹的远缘杂交育种与繁殖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